科技引领,搭建平台。搭建技术研究平台聘请国内17家盐碱地治理顶级科研院所和30位权威专家,组成改盐专家团队。提供100多亩专家试验田,实施22项科研课题研究,开展项目规划设计、改盐技术研究、改盐模式论证、改良技术评价。搭建试验示范平台,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采取“改、用、留”的方式(改:成本低、基础好的进行改良;用:成本高、易返盐的发展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留:地势低、基础差的作为积盐累盐、干排盐功能区),设置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地和碱稻种植、高密度水产养殖等10个试验区2800多亩。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建成改盐增草(饲)兴牧专家工作站和展览馆,开展水盐动态监测和大数据分析,通过实地、图片、数据、模型等对比、集中展示改良前、中、后效果。
企业带动,突破创新。创新产业体系,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集中流转土地1万多亩,引进14家企业,发展三大产业:一是生态循环养殖业;二是乡村旅游产业;三是光农立体产业。创新生产体系,项目区围绕土地、技术、品牌等生产要素,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一是农田配套,高标准完成土地平整、灌排配套,农田地力平均提升两个等级。二是立体改造,大面积实施“五位一体”工程,叠加实施暗管排盐5600亩,上膜下秸2000亩,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盐碱地改良。三是品牌提升,围绕“天赋河套、世界共享”品牌发展战略,项目区全部开展“四控”行动。创新经营体系,依托项目区内龙头企业带动,通过“基地+企业+合作社+农户”,形成农企利益模式,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创,实现了企业、合作社、农民三方共赢。
统筹推进,振兴乡村。在做好项目区建设的同时,增加发展要素,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样板区、绿色产业集聚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美好生活共享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