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情系“三农”,解决好“农”字问题,既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当履行的社会责任。新常态下,农信社要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行业与地方的互利共赢。
“政银”合力,强化支农叠加效应。农信社应与当地政府联手推进“三农”工作,这就要求各级农信社尤其是基层网点负责人要解放思想、理清思路,把信贷扶持重点与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叠加效应;树立风险意识,以信贷投入、经济规划、政策保障为抓手,在相关抵质押物和风险处置等方面获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保障,如土地质押权的流转等;加强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对重约守信的企业给予利率优惠和重点支持,对恶意赖债、逃债的企业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改善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拓宽对象,扩大支农辐射范围。应着力发展规模型、加工型、科技型、品牌型、生态型和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的规模、增值、市场等综合效益。一是拓宽思路,延伸贷款对象。重点支持满足市场需要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二是支持现代农业建设,有效投放信贷资金。支持工农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格局,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三是树立典型,促进农村经济工作以点带面。以多种形式参与小城镇的建设与开发,重点支持有技术、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涉农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带动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发展,扩大支撑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产业群体。
创新产品,加大支农兴社力度。要因地制宜确定贷款投向、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一是合理配置信贷资产,结合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契合本地农村、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信贷产品。如结合城乡统筹和城镇化建设,创新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创业贷款,保证信贷资金有序、稳步介入城镇化建设。二是抓住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契机,探索农村土地承包权抵押、林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贷款业务,着力解决农民扩大规模经营后资金需求升级的问题,推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向农户联合、产品联合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三是围绕农信社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形势,创新助学、旅游、婚嫁、医疗等消费需求贷款,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金需求,从而使资金有效盘活、提升利用率。
创优服务,推进支农人才管理。在同业竞争的新形势下,客户的开发和管理将成为制胜的关键。农信社应在坚定服务“三农”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善于客户开发和管理、精于营销的专业团队。一是以“人才兴社工程”为抓手,制定长期人才培养、选拔、任用规划,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根据员工的特点、优势,合理有效地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区分员工,做到专业对口、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从业务技能、专业知识、发展理念、管理方式、营销技巧、人际关系维护、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培训员工,倡导鼓励员工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职责、一种精神追求,打造学习型团队,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为新常态下农信社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