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产生不良的原因有很多,如宏观经济环境变差、借款人经营不善、涉及民间借贷、对外投资失败、对外担保过多等客观因素,但每笔不良贷款的产生或多或少存在着授信调查不深入、审查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放宽担保条件、不执行总行授信意见、人情关等主观因素。
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信贷条线高管人员调整出现不良贷款激增。了解客户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时间较长;贷款到期后归还再办时对风险责任的顾虑;信贷资金未能及时衔接,部分企业掉进高利的漩涡再无踪影。
受客户经理素质的制约。个别信贷从业人员缺乏一定的金融理论、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在其位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客户经理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
协助调查人形同虚设,未真正起到协助调查的作用。未明确协助调查人应承担的具体职责及责任,从而导致协助调查人未起到调查和监督的作用,协助调查缺位现象严重,导致贷款产生风险。
个别分支机构对风险把控不严。主要体现在分支机构贷管小组流于形式,以简单的打勾、同意走形式;风险经理对贷款授信审查不严,个别未真正履行审查职责,甚至出现授信审批表上的审核意见复制粘贴现象,未把好贷款授信第二道关。
不合规操作。其一未认真审核借款人主体合法性、经营者的真实性,以及未深入细致地对生产经营、财务状况等进行调查分析,盲目授信;其二因调查、检查不到位,对有些借款人涉足赌博等不良行为高额负债情况不明;其三未深入对借款人进行访问、检查,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
从以上不良贷款造成的因素来看,银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管理工作。
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首先,管理部室要严格把好客户经理任职资格关,防范品德不良人员进入信贷队伍;加强对客户经理八小时工作以外行为动态的管理,督促支行将行为动态排查落到实处;出台多种激励措施,对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且一定时期内无风险产生的客户经理进行额外奖励。其次,加强信贷业务操作性、实务性的培训,通过经验交流平台,提高信贷从业人员贷款质量第一的观念、风险预警的意识和保全资产的能力。同时应组织客户经理以不良贷款案例、优秀案例分析的形式,对一些违规授信与放贷的行为予以警示,对营销、授信过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进行推广。
明确协助调查人员的职责。在实际操作中,协助调查人未起到独立调查和监督的作用。因此相应管理部室应尽快明确协助调查人员的职责,确保调查报告必须有协助调查人员书面记录,明确调查意见和调查结论,不以简单的签名搞形式做应付,真正做到双人调查,尽职调查,实事求是反映调查情况,为讨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切实提高风险经理履职质效。风险经理作为支行履行信贷风险管理职责的专业人员,应严格把好贷款授信审查关,要以授信业务指导意见为指引,把好授信准入关,守住风险底线,客观理性分析、判断授信风险,既不放大,也不掩盖风险;严禁贷款审查流于形式,对包放包收的贷款视同其他贷款授信审查,不因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而放低授信要求,对风险经理在审核意见中出现“复制粘贴”现象的,管理部室更应查实一笔处罚一笔,尽职授信审查,严守授信风险第二道关口。
强化授信审批职能。贷款审批是贷款流程管理的重点,群策群力和防范风险是贷款审批的初衷。贷款管理小组成员要严格把关,尽职履行贷管会职责,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相关部室应细化总行、支行贷管会的管理职责,规范操作流程,明确人员职责,制订赔偿责任制度。讨论成员应做到讨论有意见,意见有记录,风险应提示,管理有措施,表决须明确。支行贷管会成员除行长、风险经理要承担赔偿责任外,其他参加讨论成员也应承担相关赔偿责任,切实履行起贷管会人员的职责。
管理部室加大对支行检查、辅导力度。首先,组织多个部门加强对授信真实性调查的监督辅导,严格要求客户经理开展尽职调查和检查,收集企业财务、管理、营销、市场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准确了解信贷风险,并如实揭示风险,保证授信调查报告真实可信。其次,加强贷款风险分类管理。风险管理部门应督促风险经理把好风险分类初审关,进一步规范风险分类认定的管理行为。支行行长作为风险分类的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不断督促客户经理加强对客户的尽职调查和风险状况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动态,规范操作程序,真实反映客户信用程度,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预警意识,做好风险防控措施;另一方面又要带头尽职参与风险管理和讨论工作,防止分类走过场,分类结果评价不实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