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受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市场准入放松、互联网金融崛起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负债管理面临巨大挑战,亟需用新思路、新办法破解新问题。
负债业务传统做法
“新常态”是一个缓慢的转型过程,也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不少农村商业银行对新形势认识不足、忧患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仍然沿用传统的负债管理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规模扩张”,轻“精细管理”。不少农商银行仍然秉承“份额决定地位,增存决定增效”的思路。但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对负债结构的优化、资产的匹配、资本的规划、流动性的管理、定价能力的构建、经济资本的计量等方面重视不够,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
重“被动负债”,轻“主动负债”。农商银行负债来源高度依赖于存款,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大额存单、金融债等主动负债占比较低。今年央行连续3次降息降准并扩大利率浮动空间,农商行由于执行较高的利率上限,导致居民偏向于中长期定期存款。另一方面,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居民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敏感度上升,一旦发生市场波动或政策波动,将面临较大的流动性和经营风险。
重“物理网点”,轻“渠道整合”。为了放大物理网点优势,近年来,农商银行在网点增设、装修改造、服务转型等方面力度在加大。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客户对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便捷金融、“一站式”金融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负债业务发展思路
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农商银行将失去以往体制内的信誉保护和价格保护。为此,农商银行应具备互联网思维,学习淘宝卖家的生存之道,对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进行调整和重塑,对负债思路、负债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对负债产品、负债工具进行开发和创新,逐步构建差异化、特色化的负债业务核心竞争力。
深耕县域市场,定好战略。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存款利率放开,客户拥有更高的收益预期,议价能力随之增强。为此,农商行要深耕县域市场,找准发展方向,夯实客户基础,定好发展战略,真正做到以长补短。一是坚持存款主体地位不动摇。在发展新兴业务、拓宽负债来源的同时,必须以更大力度对县域市场深耕细作,服务好现有客户群体,保持和扩大现有市场份额。二是坚持服务“三农”市场不动摇。农村市场具有政策传导度低、竞争压力较小等特点,农商银行要通过有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巩固小微客户,拓展公司客户,巩固中老年客户,拓展年轻客户。三是坚持流动性和效益性并重。农商银行应统筹流动性管理和盈利指标,转变考核思路,摒弃“冲时点”“一日游”等做法,强化日均考核,适当增加定期存款与长期存款的比重,提升存款稳定性。
创新负债工具,做好产品。综合运用产品、利率、市场等工具,进一步提升多元化主动负债管理能力。一方面,健全产品体系。加大同业存单、大额存单、银行债券、同业拆借等新兴负债业务发展力度,丰富负债业务产品库,拓宽负债业务渠道;加大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力度,推动发债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发展,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缓解资本充足率压力。另一方面,开发定制产品。积极构建“长期+短期”“保本+非保本”“个人+企业”模式的理财产品体系,有效满足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偏好和不同类型的客户投资需求。
算好成本收益,定好价格。改变当前农商行负债定价凭历史经验、追随跟风的情况,尽快形成涵盖成本和收益的科学化负债定价体系。一方面,改变当前单纯以期限为基础的定价模式,统筹考虑负债期限、负债稳定性以及利率趋势等各项指标,合理设计存款利率水平与定价策略,做到针对性地区别定价,最大限度地吸收低成本存款。另一方面,统筹考虑资产负债定价,落实经营和管理双线成本控制,将营销费用、资产折旧、员工绩效等管理成本全部纳入负债定价维度,确保利率定价客观科学。
搭建社区网络,做好服务。着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增加客户依赖感和黏着度,降低客户流失率,稳定和带动负债业务增长。一方面,拥抱互联网。围绕客户生活消费场景,通过银行搭台、商家唱戏模式,将农商银行的后端金融服务和前段的商圈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条,以生活服务撬动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扎根社区。将网点辖区内的小区、行政村等维护职责落实到网点、落实到个人、形成与客户一一对应、稳定长久的服务关系,实现对辖区内客户无缝覆盖精准管理;主动开展 “走进社区”活动,为居民提供代缴水电、物业费、代收快件、代订机票车票等便民服务,把网点办成辖区内的“金融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和“客户体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