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某石化企业调研时了解到,该企业2010年征集了200多项合理化建议,经专家评审,有不少建议具有很好的实施效益,但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配套的措施,这些建议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实施,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实施,“金点子”没有变成“金豆子”,只是在评上各个等级的奖励后便锁进了柜子“睡大觉”。
各企业员工从岗位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金点子”。然而,少数单位在总结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时习惯用“数据说话”——共征集了多少条合理化建议、涉及多少个方面,对于这些建议的可行性程度,取得多少效益却关心不多,这也是造成一些企业合理化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让“金点子”变成“金豆子”,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呢?我认为,首先对合理化建议的采纳情况进行跟踪,设计专门的问卷或表格,围绕建议被采纳、推广的情况,及时调查建议提出者的满意度。对不具备可行性的建议,要向其提出者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保护好这部分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要建立合理化建议管理制度,并将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情况纳入员工个人考核。这样,员工提建议的热情才会最大程度被激发。
笔者认为,企业要有重奖的魄力,建立“让人眼红”的奖励制度,促使职工向企业管理者“进谏”成风,推动更多的“金点子”变成更多的“金豆子”。
(顾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