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实现了“七连增”,成绩的取得极为不易。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国又提出力争“八连增”。这不是简单的习惯思维,而是形势要求、任务使然。在世界经济新形势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日趋紧迫,此节点上,“粮安天下”、“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更具现实意义。
但明年农业生产还可能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进一步增产富农,农业生产、涉农流通无疑是重要抓手。而无论是抓生产,还是抓流通,“供销”都当给力。
为何“供销”当给力、又当如何给力?
前不久媒体报道的海南“瓜非瓜”事件,有一画面至今令人记忆犹新:一瓜农一手指向生机盎然的瓜田,一手捧着剖开了的半个瓜,言语中是无奈,流露的是抱怨。西瓜丰收了,农民却一脸的悲哀,这些皆源于“个不小、形不好、瓤更差”的“瓜非瓜”——因种子出了问题,一个瓜季的努力泡了汤。
相对于不良种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质次的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带来的问题更有一定的迷惑性:本可亩产千斤的麦田,由于问题化肥或农药,亩产只有八百斤。朴实的农民们可能首先质疑的是自己的勤劳不够;即便是对农肥农药有了质疑,朴实的农民也是不善于保存证据的,加上农业生产周期较长,证据收集更有难度。而劣质农资的使用,带来的问题是明晰的:直接影响粮产万亿斤目标的实现和农民持续增收。
再看看过去一年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姜、蒜、豆、棉、蔬等的轮番上涨,弄得我们这些消费者忧心忡忡。按理,农业生产者应该是高兴的了。但事实上他们也只是看客,地头的产品价格没涨,没吃到鱼却染了一手腥:如何安排种植面积?不跟进,怕错过机会;跟进了,泡太大,又怕泡破了、价更跌,入不敷出。政府担忧农产品市场的无序波及整个经济秩序、社会秩序。
市场竞争繁荣了市场经济,更多样化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竞争必然有恣意妄为的倾向,任而由之会阻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经济衰退。所以对市场的适当调控有必要。调控的手段有几种,经济手段应该是首推的。忠实执行党和国家政策、勇担社会责任且强有力的流通经济组织,应是经济手段调控市场的重要抓手。
拥有2.1万家基层供销合作社、5万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万家综合性合作社、67万多个经营服务网点、服务覆盖全国1/3以上行政村的中国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中国供销合作社,堪当此重任,通过“供”和“销”有序提供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给力于我们的粮食稳产增产和农民进一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