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面对新的改革形势,农信社该何去何从?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纵观2003年之后的改革,在实际操作和管理上,已经不再强调合作制,而是从实际出发,顺应市场经济潮流,针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尴尬的市场定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两点:第一是农村信用社的“先天不足”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弥补,第二是走市场化、商业化取向的发展道路是一条阳关大道。
从实际出发
顺应市场潮流
农信社的改革亟需有一种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引。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一种敢于纠正历史之惑,勇于解决现实之困的先进理论。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一定要尊重事实,从实际出发,唯实、务实,一定要实事求是,按照规律办事,应时、顺势。
第一,承认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股份化趋势,不要再执着于“合作制”,而应当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寻找适合的改革目标模式。
第二,应当将农信社未来的改革,定位于建立中国的商业性的社区银行。西方发达国家银行数目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小的社区银行,在美国,这些社区银行的经营范围一般不跨州。我国银行体系中大银行很多,但是社区性的中小银行比较缺乏,导致我国的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中小客户的需求。这可以说是一片金融领域的“蓝海”。如果将信用社改造成为社区银行,既可以找准发展定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又可以弥补我国金融体系的缺失。
第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依据事实、按照规律科学推进,走好“三步棋”:一是弄清楚信用社是谁的。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其他改革都是徒劳。二就是改成什么样。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这是必然的,大势所趋,不管你现在条件是否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准入门槛,不管你所处的地区经济是否发达,不管你现在采取的何种产权制度模式,这一步终究要走。原理很简单,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才是真正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体制,只有农村商业银行才真正解决了信用社是谁的、责任和义务如何界定等等这些问题。三是怎么改。应当更多地调动与信用社利益密切相关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不应当由政府起主导作用。因为信用社是一个企业,是市场的一个竞争主体,政府需要做的,是做好竞争市场的监管、改革扶持政策的落实等外部环境营造,而不需要直接介入,甚至干预信用社的改革。需要在改革中唱主角的,应该是信用社的社员,他们才是真正关心信用社发展的人,因为他们的生存依赖信用社、发展依靠信用社。
规范而有序
股权改造一路走好
通读银监会股权改造指导意见,大家的第一印象是,此次监管层对农信社股权改造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是农信社改革史上空前的一次。当前,农信社股权改革要紧紧围绕务实和规范两大主题来推开。
从决策层面来看,首先要解决好银监会《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权改造的指导意见》与国务院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有关会议和决策精神的衔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要厘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组织与监管职责,省级联社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也是股份制改造的管理者、组织者,也是由此产生风险的承担者;银监部门是此项改革的监管者,既要做到工作到位,又要防止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第三是对省级联社管理体制的重新明确。省级联社组建以来,农村信用社的形象得到统一,科技信息平台全面搭建,经营风险有效化解,员工素质和收入全面提高,整体的经营形势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同时,省级联社存在行政性干预多、自身定位模糊等问题。此次改革恰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契机。第四是要解决好商业化发展路径与政策性目标统筹协调的问题。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造的根本出发点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解放促进生产力的迸发。因此,农村信用社选择走市场化、商业化、股份化的发展道路,只是一个“战术”的问题,其政策性目标才是“战略”的问题。但是,不管选择什么路径,农信社最终的发展目标还在三农,或者是至少必保三农。
从操作层面看,首先要做的就是资格股改投资股。但是,资格股的评估、转换投资股的流程等配套办法必须相应跟上。其次要破除形而上思维,应该是依据各地的实际,科学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在优先保证信用社员工和社员权益的基础上,再引入其他投资者,这样既符合多方面的利益诉求,又具有可行性,也是尊重历史与事实的一种做法。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尊重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作为改革主体、主力、主角的作用,要避免“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现象的发生。
同样一件事,决策的科学与否,做事的方式如何,时间的轻重缓急把握的怎样,争取到的力量多寡,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必须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改革主体的积极性;必须实事求是,按照发展规律办事;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发展方向不动摇。科学发展观既是此次改革的行事指引,更是改革成果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