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实施建设“两型社会”战略和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应结合自身服务“三农”职责,进一步优化信贷管理,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为此,新宁县农村信用社将信贷资源主要投向重点支持类,对落后产能企业不再提供新增贷款,同时对该类企业的存量贷款实行平稳退出。
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企业本身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处理透明度不高,信用社与企业掌握的信息严重不对称,贷后管理无法跟进,企业一旦发生重大经营变故,就会危及到信用社贷款的安全。
第二,抵押物隐存风险。一是机器设备的辅助生产用作抵押物存在一定风险;二是机器设备发生产权变动时,如果监控不善,就会发生贷款风险;三是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对所拥有的机器设备进行评估时采用的评估方法存在执行上的风险。
对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信贷市场预测,把握最佳退出的时机。在信贷管理过程中,要在行业、产品分析的基础上,了解客户所在行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和国家行业发展政策,同时还必须超前研究产业、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趋势,分析客户产品生命周期,及时作出预测和预报。对于主要产品处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客户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对处于生存期和告诉成长期的行业或企业可进行适度信贷投放;成熟期是企业生产经营稳定的阶段且其他融资支持比较容易,同时也是金融单位承担的风险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过程变化的拐点,选择这一时期对存量贷款进行信贷退出属于主动退出,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贷款风险;对发展前景开始软弱并出现技术停滞、生产供给能力过剩、开工不足、劳动力需求下降等现象的行业或企业,应杜绝新增贷款的进入以减少信贷风险。
第二,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预警系统必须具有较为严密的科学性,其主要包括借款人银行账户、财务报表、经营管理、银企关系等一切可以反映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预警信号。该预警机制主要是解决信用社与借款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因而,必须通过加强贷后管理等措施,经常深入企业,随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和处置贷款风险,切实把握退出时机,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损失。
第三,从制度、机制上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一是以中国人民银行现有的征信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银行间联网的企业法人信用记录系统,防止企业多头贷款并恶意逃废银行贷款本息。二是对存款实名制实现行际联网,使银行掌握相对真实的个人资金状况。三是健全公正的社会中介组织体系,客观反映企业的真实情况,正确评价信用状况,为银行和企业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四是以新闻舆论曝光、联合信用制裁、断绝经济往来等措施严惩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营造一种不守信用就无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生存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