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不伤害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前提下,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是对当前内部审计稽核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独立性、客观性是灵魂
当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一般设立在理(董)事会领导下,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专家认为只有加强了内审人员的独立性,内审人员才能置身于一种可作出客观的专业判断的环境,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审计实践表明,只有在不伤害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前提下,才能保证审计的质量,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应贯穿于审计生命的全过程。
审计人才是保证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完善法人治理的过程中要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地提供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审计成果信息。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审计方法,还要有风险合规、IT等相关知识,更要有洞察力和沟通、综合分析和写作能力。为此,拥有一支懂审计又精通业务经营管理、擅长计算机操作和公文写作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实现内部审计从以合规审计为主,向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性审计为主转变,这是当前提升审计质量的迫切需要。
审前调查是前提
开展审前调查,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资料,以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工作过程。为此,审计人员在审计前的准备阶段中,要收集被审计单位相关资料,充分利用非现场检查的结果,以及相关单位检查资料,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实施方案才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才能有效加强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审计风险。
工作底稿是基石
目前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审计证据充分性不高,个别项目对制度执行的审查只是停留在其是否按制度执行,并未真正地审查其控制环节是否健全,控制程序是否合理,风险是否可控等方面。为此,工作底稿应该取得充分的、可靠的、相关的审计证据,以确保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并认真审核。
审计报告是标志
审计人员只有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将审计工作做深、做专、做透、做细,从审前调查到审计结束,从审计立项到问题的整改,都要经得起考验和推敲。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交流,逐步提高审计能力、审计质量,以提高审计成果的运用率,努力实现促进和改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审计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