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体系的评比,势必要让企业再次投入大量成本,但利益回报不是眼前就会有的,需要一个过程。况且各个区域经济状况也不同,资金投入多少,会不会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想把这个概念炒起来,更想为零售行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在谈到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下称“协会”)为何将“打造百家低碳商店”纳入到“五个百工程”中时,协会秘书长裴亮这样解释。
打造低碳商店对于企业来说,虽然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但在近几年的推广过程中却屡受挫折。缺少参照标准,没有行业监督等众多因素,是造成低碳商店难落地的原因。
百家商店 树标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协会制订了在三至五年内推出百家低碳示范商店的计划,以此来推动和加速整个行业的低碳进程。
“截止今年上半年,国内零售业连锁百强中,仅仅约有40家在对门店进行节能改造,而连锁协会的会员企业总共约有1000家。”协会负责人给记者出示了这样一组数据。
零售行业对于建设低碳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协会低碳示范商店项目推进负责人王文华举例说:“2008年‘限塑令’执行以后,2009年全国超市塑料袋使用率平均下降66%,塑料袋消耗减少近400亿个,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可以看得出零售企业对于建设低碳社会的贡献非常巨大。正是受此启发,我们希望通过模范低碳店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建设低碳社会中来。”
今年年初,在海南进行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推行低碳行动被各大零售企业老总看成是节约成本的关键点。举手表决通过后,当场有大企业代表表态,愿意自家企业首先实践,将汇总的经验在行业内进行推广。
“立足节能创效,打造低碳商店。”5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零售业环保节能研讨会上,项目口号应运而生,家乐福、沃尔玛、王府井百货、大润发、欧尚等近百名零售企业节能负责人和技术专家齐聚一堂,共同交流节能经验,此举似乎意味着低碳的“旋风”即将要在零售行业内刮起来。
百家低碳示范商店项目的推出也有其现实需求的原因。裴亮介绍,在低碳项目实施上,内资企业曾一度认为外资企业有炒作的嫌疑,在他看来这是毫无根据的,“外资企业已经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内资做得不到位,再不学差距会更大。”
低碳示范商店项目企业的评比范围,协会将其圈定在了已经和即将开展低碳行动的企业中,“设定一个评估标准,总结先行者的成就,不断完善标准,层层推进,逐渐形成一个行业规范。”王文华描述着这样一个思路。
标准缺失 成桎梏
低碳体系评估标准,成为了评比百家低碳示范商店中不可逾越的一道坎。“距离一个真正的行业评估标准还很远。”裴亮坦言,但一些可行的评估项目正在讨论中。
节能减排是首选,这成为评估标准尚未出台前零售界的共识。武汉中百总经理程军表示,虽然没有标准的评估体系,武汉中百却早已未雨绸缪。零售业的微利迫使中百在节能方面打开了思路,目前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只有1%左右,而旧门店的电费支出普遍超出了1%,中百现阶段的重点就是旧店面改造,以此扩销增利、节能降费。
宜家中国零售节能减排专员翁雪耀称,节能减排也是宜家目前的重点工作,但是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相关的指引标准,企业更多的时候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例如目前正在推行的 “宜家迈向再生能源时代”的项目。同时为了100%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和较2005年能效提高25%的目标,宜家对于产品流转中各个环节的节能减排很重视。
已于去年11月起试行的国内首部《超市节能规范》,为零售企业开展低碳商店的评比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王文华说,该规范是超市节能减排的行业标准,对营业场所的照明、节水节电、减少包装物和购物袋都作出了量化规定,是全国超市管理层重要技术的参考。参与低碳商店评比的企业,前期很多都将此规范作为自评标准。
“低碳评估体系的范围将更大。”裴亮介绍,评估标准体系指标中,除了现有的节能环保要求,还包括排污排油烟是否达标,店面中经营环保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为顾客提供的售后服务满意度,推动绿色消费活动数量等,“具象标准也是一个考核方面,门店单位面积的耗电量、耗水量、综合能耗等都可能会成为考核指标。”
任重道远 谋长线
按照计划,今年8月前初步确定低碳商店评价体系内容,10月底前完成第一批示范商店的评审和推出,11月在南京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公布第一批名单。对此裴亮感叹“压力很大,外界的质疑很多。”
商务部、环保部、发改委等政府代表,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院校专家悄然被邀请到低碳体系评审小组中。
裴亮的担忧不无道理。业内人士分析,低碳体系的评比,势必要让企业再次投入大量成本,但利益回报不是马上就会有的,需要一个过程。况且各个区域经济状况也不同,资金投入多少,会不会有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等等,都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华润支持低碳示范商店的评选,也倾力参与其中。”华润超市华南区营运资产管理部助理总监胡振典表示,华润的央企地位决定了其在各个项目上都要做出自己的表率,而国家在资金、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既保证了项目的实施,也保证了其“不差钱”的地位。
但面对“对低碳评估体系制定有何建议”的问题时,胡振典称虽然负责公司节能减排方面的事务,但自己对于低碳的看法并不成熟,在业界并没有评估标准情况下,下一步将开展什么具体工作,也是他的困惑所在。
面对质疑,裴亮表示,各个区域的政策和经济状况不同,导致各个业态的起步不一样,是按区域分还是按业态分,方向很难确定,评审体系会根据实际不断更改和变化,“初步的决定是按业态推广,成熟业态在延伸后去影响其他业态。”
目前没有正式的政策支持,也成了评价体系推行的一道障碍。王文华说,此次低碳项目的发起,着眼点主要在于企业的赢利心理。随着国家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方面政策的的成熟,在零售业中推行低碳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