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零售大兴低碳工程,打造低碳门店,却被戴上了“做秀”的帽子;内资零售持续观望,久不出手,但被贴上了“不求上进”的标签。在全民构建低碳社会的今天,零售企业却陷入了“低碳”与“被低碳”的尴尬。
从3年前商务部发布关于开展“零售业节能行动”的通知至今日,零售企业的低碳建设也确实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外资企业纷纷高调宣布低碳建设进入新阶段,内资企业却鲜有亮相。为何会呈现出这样的局面?
笔者认为,外资能如此快速推进企业的低碳建设,首先是拥有较强的实力。家乐福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国伟向外界介绍,家乐福迄今为止已投入2.5亿元资金用于门店节能改造。而Tesco方面虽未向外界透露低碳门店的总费用额度,但其全国81家门店的改造,按平均每家店100至200万花费计算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100万对于中小零售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过亿的投资对于实力尚不雄厚的零售企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这都不言而喻。况且低碳投资属于长期投资,短时间内难见成效,对于中小的本土零售商来说这并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其次,在零售低碳的建设上,本土零售缺少样板企业学习。而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却占有很大的优势,外资企业在其本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低碳方案和系统的低碳门店建设技术,把这些照搬到中国市场就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沃尔玛曾在北京开出首家新型节能环保店,店内系统化地应用LED节能灯、EMS灯光控制系统以及制冷系统中采用高效压缩机、压缩机变频、空调水泵加变频等节能措施。这跟沃尔玛在美国建立的多家能效样板超市思路基本相同,可以说,北京节能型环保店的成功是建立在美国沃尔玛节能店成功的经验之上的。
而我们的低碳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进入了一些投资和试水,但一般均是节能节水等若干分散的单项措施,缺乏系统性和综合节能意识,难以形成全副武装。
因此,中国本土零售业的低碳之路还很长。除了政府宏观政策的支持,企业的硬件实力也要跟得上,而最关键的还是企业决策者的意识。今天我们已经与外资企业有了一定的距离,如果现在我们的意识还未觉醒,等有一天外资零售都在大喊“低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被低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