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年6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对症下药 防范信贷风险

朱 霞

  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事关整个“三农”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对农信社的贷款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量化和控制,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科学的管理保障体系。

  建立档案 跟踪监管

  针对农信社所辖范围面广人杂、对贷款户信息资料不全的缺陷,应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村集体经济状况、村民家庭收入和信用度等进行深入调查并建档。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循序渐进、便于操作的信贷收放方案。同时,跟踪监督是保证信贷资金及时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应采取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的方式,跟踪监管信贷资金的使用流向情况,主动掌握客户资金和生产经营状况,合理分析其还款能力,力求逐步实现由经济手段为主到以法制手段为主的转变。

  完善信贷审批制度

  应实行信贷限额审批小组制度,避免审批权力过于集中,建立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在农信社内部成立贷款审批小组,审贷分离,将信贷责任落实到每个审批小组成员身上,施行贷款责任终身制,将审批权与风险权挂钩,强化全员的责任意识。对大额信贷发放,可采取“对上负责制”,即:同上一级领导机构签订责任状,明确责任人的责任和奖惩办法,对大额信贷审批,审批小组采用一票否决制。同时,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贷款风险金制度。

  把握机遇拓市场

  摒弃守旧观念,积极开拓市场,培植新的贷款收入增长点。在继续支持小额农户贷款的同时,农信社应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私大户、专业大户等龙头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支持好龙头企业,对增强农信社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内在的抗风险能力具有战略意义。

  内抓培训 外抓清收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规制度的学习,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通过岗位技能训练和业务学习,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制定严格的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及时掌握信贷风险状况。在信贷清收等方面,力求加强和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取支持。同时,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力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