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农民轮换工身份走进油田大门,却先后完成了高压储能式黄油加注器、井口制喷器、多功能注采调控阀等20余项改革项目,这些项目每年可为油田创造效益600余万元。他就是河南油田采油二厂采油5队高级采油技师、“土专家”赵学良。
“土专家”热学“土学问”
“赵师傅,你咋能经常‘整’出些‘新玩意’呢?”职工们见到赵学良总喜欢刨根问底。 “眼睛盯着常干的活,遇到重点、难点和经常出问题的地方,多积累、勤钻研、善琢磨,就熟能生巧了!”赵学良向职工们传授着自己的秘诀。
1998年,赵学良发明的“高压储能式黄油加注器”,是在他看到维修班职工加黄油时既慢又辛苦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2006年夏天洪水袭击,为了防止污染,赵学良研制出了“自力式活动收油泵车”;“井口防喷器”是2009年实施蒸汽驱实验时,赵学良为预防井口喷发研制出来的。
要想当专家,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赵学良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初中生,他知道自己基础差、底子薄,有空就学、边学边问。学习电脑知识的那段艰难日子,让他至今记忆犹新。2003年3月份,组织上安排他参加集团公司胜利油田高级技师培训班。当时赵学良连汉语拼音都用不全,他的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可是那次学习实行淘汰制,如果过不了关,不仅会丧失外出学习的机会,而且再也不能晋升为技师。于是,赵学良就对着纸上的a (啊)、o(窝) e 、(鹅),一边在键盘上找,一边用手指头慢慢地戳着键盘。白天练,中午练,晚上还练,一天下来,眼睛累得酸痛酸痛的。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如今,感受到学会电脑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方便,赵学良干起活来可有成就感了。
“土专家”痴迷“捣鼓事”
熟悉赵学良的人都知道他爱“捣鼓”,让发明的工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是他最快乐的事。
2008年8月,采油5队三区实施蒸汽驱实验。蒸汽驱最大的隐患是容易发生汽窜、诱发井喷。赵学良吃饭都在想着怎么解决。经过几天的潜心思考和精心绘制,“井口防喷器”的设计图形出来了。为了能尽早见到实物,赵学良一头扎进了工具房,叮叮当当干了起来。
8月的天气,酷暑难耐,赵学良整日呆在不足20平米的铁皮房,想到离9月1日注汽只剩下十几天时间,到了下班时间也没心思回家。一直在操作间里拆了焊,焊了切,遇到问题再跑到办公室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有思路到铁皮房继续操作。8月26日,赵学良终于把防喷器安装在22口井上。
搞创新发明需要投资,除了单位支持,很多时候需要自己掏腰包。可赵学良的工资收入要供一家人生活,儿子要上学,母亲又常年有病,家庭条件不允许。困难面前,赵学良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赵学良自学了《机电一体化》、《电焊工资质证》、《电工入网操作证》等专业知识,需要焊的自己焊,需要车的自己车,需要装的自己装,有时还会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废品收购站转转,一旦拣到对自己有用的物件,他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土专家”无私“授秘籍”
俗话说:要想给别人一瓶,自己就得有一桶。作为采油技师,赵学良总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艺传授给职工,形成合力,争取取得更好大的效果。赵学良深知其中道理,有时间就学一点,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归纳总结,编写成教案,制作成幻灯片,用最简洁易懂的方法,毫无保留传授给同事。
新转岗职工张云伟,爱学习,有一股子钻劲,看到他学习没有地方,赵学良就把办公桌腾出来让他用,并告诉他:“这就是你的了,什么时候有空,你就过来,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只要我会,你就会了,我不会的,我们共同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云伟在他的帮助下,在技术大赛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就迅速成长为采油5队的生产骨干。
(谢玉文 单朝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