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1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美国大米到底有多“美”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刚刚,美国总统特朗普率40多家美国大企业组成的庞大商贸代表团访华,少不了推销美国产品。实际上,今年7月,在中美首轮全面经济对话期间,美国大米已首次获准向中国出口。尽管美国大米的出口量仅是我国稻谷总产量的一个零头,但美国农产品已经是仅次于芯片的第二大对华出口商品。美国大米的竞争力到底在哪?我们该如何应对?

    美国大米最直接的竞争力就是价格。据专业资料介绍,7月份美国蒸煮4%破碎率长粒蒸谷米FOB(离岸价格)折合人民币约3411元/吨,15%破碎率低质长粒白大米约3038元/吨,每吨比国产同类型大米低700-800元。美国大米这么厉害莫非得益于中国人过去把他们叫做“米国”?非也!那更不对了?谁都知道中国有个袁隆平,水稻单产的世界纪录都是他创造的,而且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已经输出到美国了,为什么我们的大米输给美国?没道理呀?!

    看下数据就会明白问题在哪里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袁隆平是我们的骄傲。就在上个月,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河北硅谷农科院示范基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但请注意,这是在示范基地的试验田里。一旦来到广袤的大田,我们的水稻单产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田水稻单产一直徘徊在450公斤/亩上下,和袁冠军的记录比缩水一半以上。了解这些,我们就明白中国大米与美国大米的差距所在了。从大豆之殇到玉米之困,再到大米之战,表面上是价格上的差距,实质上是农业产业竞争力上的差距。美国大米的核心竞争力就来自优势集成(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造就的大田的高单产,而我们大米产业要想取得优势,必须在以上诸体系上有突破、有飞跃、有整合。

    从农资行业发力的领域看,我们必须走精细化增产增效之路。不仅要靠高产优质品种的推陈出新、持续推广,更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甚至是“最后一米”,让已经成熟的技术组合、解决方案不走样地落到大田。在这方面,国内农资龙头企业已经在行动。比如中化农业牢牢抓住提高农业效益与肥料利用率的核心,从高效精准施肥技术与装备、侧土施肥模式、智能配肥系统,再到MAP(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将优势集成与普通农户和新型农场主紧密对接,几乎是手把手地培训、提升他们,以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

    现代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泰米、越米进入中国依靠的是其廉价的耕地和劳动力,支撑美国大米的却是他们整个的产业体系、组织体系。因此有专业人士指出,美国大米获准进入中国虽然还需要经过相应的法律步骤,且规模不大,但我们不可掉以轻心。相反应该看到差距,应该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方面,农资行业一定要好好品味美国大米这条“鲶鱼”的滋味,做好咱中国的大米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