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怎样“借”别人的故事

《中国农资》 记者 赵光辉

    上期《巧借别人的故事》说了我们要借客户固有的认知开展沟通和营销。现在我们说说怎样借用别人的故事。

    一种是“正借”。苗世明是位毕业于中央美院的艺术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设计“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中接触到脑部残障人士,从此开始了他的公益项目“无障碍艺徒”——为脑部残障人士提供免费的艺术潜能开发课程。项目运营的钱从哪里来?募集。最开始,苗世明对这个项目的说明过程很长,涉及艺术、心理等领域专业知识,不可能一句两句带过。可他发现那些领导、商贾,往往听着听着就没有兴趣和时间了。在历经碰壁之后,苗世明从实践中找到了一句话,只用一秒钟就将他的项目的内容和价值传导进对方的心底——“发现中国的梵高”。借助“梵高”这个信息量极大、知名度极高的“压缩信息”,它的传播和影响效果瞬间裂变释放。为这个项目赢得了广泛的理解与支持,资金也就不再发愁。苗世明还提出“时尚公益”的概念,让公益与时尚结合互动。2013年大黄鸭成为公众热点,苗世明就邀请大黄鸭来到上海,实现了一位自闭症学员的心愿,也受到媒体的广泛报道。借助大黄鸭的知名度,为大黄鸭续写了上海滩的新故事。

    还有就是“反借”。最著名的就是百事可乐为了与可口可乐竞争,将自己定位于年轻时尚群体,并自造了一个新的名词“非可乐”饮品,此举看似与可口可乐划开了界限,实际上是用一个“非”字,将自己牢牢贴在可口可乐的外墙,成为拆不散的“邻居”。

    在农资行业,新概念、新产品扎堆出现,但有很多在营销中并没有做实做细,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借力的机会。比如在市场广泛出现缓控释肥之后,鲁西集团经过认真调研,看到了它的市场前景,也发现了已有产品的漏洞。他们与日本丸红集团合作,引进缓控释肥最核心的技术,推出完全满足作物生长周期营养物质分配需要的新一代产品,迅速占领了市场。过去的传统产品仅仅实现了缓释控释,但肥料营养释放曲线并没有与作物生长需求曲线吻合,肥效大打折扣,没有完全实现缓释控释的目的。鲁西缓控释肥在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上成功实现了一个借力、一个突破。借力就是借助缓控释肥市场已经成熟的概念接受度,使自己的新产品毫无障碍被用户了解、接受。突破就是在传统缓控释肥的理念中发现了一个缺陷,并由此抢滩登陆,打造了新一代缓控释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然,市场是开放的,竞争是无止境的。今天你借力别人,明天别人借力你。所以企业必须始终把创新摆在首位,这样才可能做到“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