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6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化肥?


  “镉大米”事件持续发酵,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尽管湖南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产自湖南的绝大部分粮食及加工产品是安全的,但很多消费者仍然“谈镉色变”。

  “镉大米”事件曝光后,湖南农业厅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化肥或为大米镉超标的祸首之一。他还指出,农民种田时所施的氮肥、磷肥、钾肥等化肥产品中含一定量的镉,若是长年不间断地给农田施用大量的化肥,将一定程度上造成稻谷的镉含量增加。于是,化肥再次“被”成为镉大米的罪魁祸首。

  但是,根据记者的多方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造成此次“镉大米”的元凶,应该是当地严重的土壤污染所导致。

  土壤污染,一般是通过大气与水污染的转化而产生,它们可以单独起作用,也可以相互重叠和交叉进行,属于点污染的一类。不可否认,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也在日益恶化。

  据国土资源部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市连片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中国土壤学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潘根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呈日趋加剧的态势,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污染特点十分复杂,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日益加剧的污染趋势可能还要持续30年。土壤污染正在成为粮食安全的深层隐患。

  包括此次“镉大米”事件,一段时期以来,只要出现了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不管是某些专家,还是广大消费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罪责归到了化肥头上。但实际上,到2012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第九年增产,并且有望在今年实现十连增。可以说,粮食的增产、粮食的安全,化肥功不可没。不仅如此,随着化肥产业的不断发展,合理施肥、施用合格化肥的意识在不断增强,化肥利用率在不断提高,各种新型肥料也应运而生,有机肥的使用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可以说,化肥产业在为粮食增产增收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在寻求着对土壤的治理良方。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土壤治理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然而,只有土壤安全了,粮食方能安全。因此在保障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只有注重保护土壤、关爱土壤,在国家政策监管和引导下,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加强农业科技、环保意识的推广和普及,合理施肥、安全生产,才能让我国农业走上生态、环保、绿色的道路,才能使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不会成为空谈。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