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常识,就是不用思索、不用推理就能够知道的答案。比如雨从来都是从天上往地下落,用水枪把水喷到天空再落下来,那不叫雨,而是电影制景;再如水永远变不成油,如果有谁说水可变成油,那不是魔术就是骗术。常识的结论往往是明了的,它的解答也是简单的。
但有些认识貌似常识,却藏着舛误,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近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从区域与省域层面上研究了近10年来我国农业化肥消费的时空变化发现,中国农业化肥消费的增量主要来自集约度较高的园艺经济作物,而不是大田粮食作物。因此,中国粮食种植业存在过量化肥施用的传统认识,值得重新审视。
这个研究成果与中国化肥用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全国有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化肥农药污染的现状并不矛盾。只是它把化肥用量的分布和变化搞清楚了,对今后农业和化肥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我们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对粮食用肥做准确的把握和分析,并且要保证粮食用肥的质和量。中科院的这项研究表明从消费量占比来看,10年间粮食作物化肥消费量从71.0%降为57.8%。目前的夏粮收割表明,今年粮食又实现了增产。这是连续九年实现粮食增产,实属不易,化肥可称居功至伟、功不可没。农业面源污染要治理,但饭更要吃。如果不做细致的调查研究,人云亦云,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矛头指向粮食作物,显然有失公允。中国粮食种植业存在过量化肥施用的传统认识就像给粮食施了“窦娥”牌化肥,既不利于粮食生产,也不利于化肥企业发展。
其次,这个研究成果对化肥提高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的领域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这项研究表明,1998~2008年的10年间,我国农用化肥年消费量增加了1201.3万吨。其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代表的园艺作物贡献率为71.6%,消费占比从19.3%上升到30.8%。这个总的增量提醒人们要改变目前存在的资金投入上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治理轻农业污染的倾向;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经济作物生产过程中,片面认为多施肥、多打药就能增加产量、提高收入,较少关注到污染会引起耕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对不讲科学盲目加大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加重的现象,必须要引导农民改变用肥习惯,还要提供他们亟需的配套技术与设备条件,真正把用肥控制好,环境保护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供应好,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