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遇到经营企业的,问他们做什么行业?最常听到的回答是:什么赚钱做什么!细想也是,企业就是以利润最大为天性,怎么能以什么行业、领域、业态来画地为牢呢?但现在再问同样的问题,几乎再也听不到这样的回答了。相反他们孜孜以求的是在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念念不忘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变化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企业的不同状态。改革开放之初,是群雄并起的机遇年代。如今,各行各业经过最初的发展、竞争、淘汰、兼并、整合,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企业也找到了自己的行业和定位,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但企业发展壮大后又面临着新的选择,是坚持一元发展,还是多业并举?是有关多元还是无关多元?具体到农资行业,多种选择的理由尤其充分。现在农资是微利行业,竞争激烈,辛苦还赚不到大钱,看到房地产、汽车、IT行业日进斗金,真不动心是痴人,说不动心是假话;对农资这个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行业,发展的空间似乎已经到顶,人生二心也属寻常。相反你看那些新兴行业,美好的前景吸引着人们无暇他顾。谁会弃高就低,抱着金碗去换土碗?
于是,前些年开始的农资多元化方兴未艾,不少企业也取得了堪称辉煌的成绩。比如流通企业,过去本身就拥有地理位置比较好的土地资产,进入房地产领域也是顺势而为。只是很多企业都比较低调,你看不到那些时尚名称的楼盘背后的故事。然而房地产市场在调控政策下出现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因此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内容里又增加了不为人知的困难和焦虑。经济学家说,多元化是个美丽的诱惑,尤其是无关多元化,风险极大。
那么相关多元化是不是就风险小一些呢?也不见得。不久前采访某国有大型企业,了解到去年他们搞精细化工时,这个产品国际市场很抢手,然而现在又低迷得一塌糊涂。企业领导人真诚地告诉我:回过头来看,来钱快、来大钱的项目也往往有很大的起伏,到底能不能作为新的增长点,谁也说不准。所以我们还是回到主业,虽然利润薄,但持久稳定,是企业的根基。
经济学家说,这个世界上既有一根筋“咬定一业不放松”的成功企业,也不乏借多元化迅速发展的成功案例。但不论是一业还是多业,企业都要在所从事的领域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也才能在新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中不摔跤。一戒只看市场。最赚钱的市场往往变化也最大,你曾经赚到的钱很可能又完全吐出来。二戒只看自己。企业有资金实力,但把钱投出去不等于把业绩做上去。否则整个社会不需要企业家,只要金融家就够了。
我们应该既看市场又看自己。农业是基础,国家历来重视,农资行业在政策上一直拥有很好的外部条件;同时我们在农资行业经营多年,技术优势、网络优势、品牌优势都非别人能比。如果舍近求远、劳师远征,怎么看都不是明智之举!倒是利用别人的冒进,增加自己在农资市场的份额,为行业整合做好准备,在时机成熟时提升行业集中度,似乎还是有许多英雄用之地的!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