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4月20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常将有日思无日 莫待无时思有时
由稀土引发的关于资源的思考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近期,国际上对中国稀土资源政策的苛议甚嚣尘上。为什么本属我国内部事务的主权行为会招致这么大的非议?说他们放肆惯了,还不是根本的原因。实质是触及到了“资源”,而且是“稀有资源”这个敏感神经。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招致国际上一些不友好的声音,其根本在于,在那些吃惯独食的“大佬”眼里,中国是会跟他们抢食的。

  这些反对声浪的存在倒也提醒我们,凡涉及资源领域的任何行为都必须长远考虑、尽早着手。据说日本一直在进口比实际需要富裕出许多的煤炭,然后埋藏在海底。贸易进口属于为了生产和消费的互通有无,但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心思太深。这哪里是进口煤炭,简直就是在贮备资源的同时,玩乾坤大挪移,把煤炭出口国的“领土”拿了去。如果说这属于传说的话,那么美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可就是真真切切的了。这源于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生活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控制石油的政治需要。可见,在资源问题上,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过半点含糊。

  再来反观我们的化工行业、化肥行业,确实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反思,需要从对手身上多加学习。以最典型的磷矿利用为例,我们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上百年走过的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磷肥生产、消费大国。在产能迅速提升的同时,却同时显现出环保理念和能力的滞后,环境污染的加剧,必然会反作用于整个产业。尽管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磷矿资源仍比较丰富,但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黄磷的高能耗、高污染注定了这个行业的萎缩,继而替代黄磷的产品——湿法磷酸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气候。然而不得不引人注意的是现在高品位磷矿已经越来越少了,中低品位的磷矿利用又缺乏技术,再这样下去,整个磷化工行业必将陷入难以为继的状态。

  目前化肥行业转型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往资源型企业靠拢。古人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本来说的是持家之道,但对化肥行业来说也是至理。

  国是一个大家,化肥行业是掌管着影响这个大家庄稼长势、粮食多寡的重要命脉之一,不能不精打细算,不能不勤俭持家。化肥行业资源型企业由于拥有比如天然气、煤炭、磷矿、硫铁矿、钾矿等资源,使得自己的生产成本相对于其他企业有着市场优势,再加上近年来的规模化发展、技术的进步、资本运作力度的加大,已经彰显出了两头互渗的态势。比如煤炭企业进军氮肥企业,天然气“地主”进入氮肥企业,强势氮肥生产企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矿产资源。但无论怎样的发展与互融,都只能够加强单一肥种的成本优势。他们虽然也在尽力完善自身的产品结构,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在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长久发展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走精细化发展道路,把一块钱的东西放大到几十块、几百块、乃至上千块,这才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道!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