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1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物有机肥要在“热”环境中“冷”发展


  主持人:《中国农资》记者 王旭波

  访谈嘉宾(从右至左):

  武汉三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锐

  农业部微生物肥和食用菌质量检验中心副主任 沈德龙

  双赢集团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李宝星

  农业科技下乡专家团植物营养与资源专家组组长 吴玉光

  邢台新合作威远农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淑平

  重庆万植巨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 刘厚奎

  山东华粮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令新

  《中国农资》:生物有机肥是市场的一个热点,请问沈主任,目前生物有机肥行业发展的态势如何?

  沈德龙:生物有机肥2004年以来,尤其是标准出来以后,促进了生物有机肥产品的发展,现在也成为微生物行业当中重要的产品,能占到25%至30%左右的份额,尤其是农产品基地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还有是在南方有比较好的发展。我们也了解到一些企业这几年产量方面也能达到三到五万吨,也有一些企业出现,像广西、湖南的企业,还是呈现一个已经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农资》:关于生物有机肥,您怎样看待这种产品?从流通到生产的亲身经历,又有怎样的感受?

  王淑平:威远公司关于生物有机肥十几年以前就在介入。存在的误区曾让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作为从流通走过来的企业,感觉到怎样把好的东西让老百姓用上才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的观点就是:提高品质要从根做起。

  我认为,新型肥料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推广的,是附和了一种潮流,并不是增加成本、增加费用大家才会经销。

  《中国农资》:刚刚谈到生物有机肥两个问题,第一个走了弯路,第二个是生物有机肥其中无机养分低了,市场不容易接受,请您解答一下。

  吴玉光:生物有机肥的发展几十年,为什么中间出现一些滑坡,一些弯路呢?一是当时菌剂的发酵工艺和设备出现了问题。二是农民的认识问题,生物肥在整个生物肥界一直存在争论,三是土壤本身的问题,土壤的连作障碍对于微生物的发展也是一个新的提升。

  我觉得要注意微生物肥料生产当中的性能,这样才不会使微生物肥料又一次出现夭折。

  《中国农资》:目前农民和零售商对生物有机肥有什么样的认知?

  刘厚奎:2008年国内资源相对紧缺,价格高,对有机无机肥又提供了商机,那时候我们经销商过分的夸大了产品的功效。所以时隔两年大家一看到这个黑色颗粒,反感得很。

  随后,我们就定位在有机无机上,一个是氮磷钾30以上,有机无机20以上,只有在足够的氮磷钾保证的产量前提下,农民才看好这个肥料。

  农民看待有机肥,只注重产量和品质,所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化肥的利用率,打破传统,更新农民的思维观念是政府、农资生产者、经营者共同责任。

  《中国农资》:华粮在生物有机肥的推广种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

  李令新: 第一,新型肥料价格偏高。要想进行更大面积、更快速度、更大量的推广,价格还是一个关键;第二,推广靠肥效,试验田是做好推广工作的关键;第三,政府的支持,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还需政府搭台,技术人员和企业唱戏的路子;第四,用事实说话,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新型肥料,要想进农业生产都必须通过试验田来把肥效传递给农民,所以这样能够用事实说服农民,把农民说服了,肥料推广起来相对来说就容易多了。

  《中国农资》:请您谈一下对于新型肥料的发展的一些看法?

  李宝星: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新型肥料必须同时满足作物、土壤、肥料的三种需要。

  双赢集团产品不仅有传统肥料的肥效,还具有固氮、解磷、解钾和缓控释及修复土壤功能等作用,可以大幅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机能,大幅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因此,类似“生态肥”之类的能够同时满足多种需求的复合型肥料必将成为新型肥料的发展方向。

  《中国农资》:关于生物有机肥,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锐:关于菌的匹配问题,因为土壤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大的工业解决不了一个个体化的问题,就是针对性的对某一小片的土壤去做一个肥料,这个大工厂是做不了的。就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菌的组合匹配问题。因为土壤的环境很复杂,只有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产生类似性质的菌种放在一起才能达到不同的功效。

  我建议各位肥料界的专家应该加强与我们这个生物学界和肥料界的沟通。降低成本,真正做到生物有机肥或者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研发与生产。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