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0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09年中国三元复混(合)肥料概述(上)

中国磷肥工业协会 郭兆熊

  2009年三元复合肥行业情况

  生产情况。2000年后各地纷纷上马复肥项目,目前行业的产能过剩明显,预计生产能力超过2亿吨。2009年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对全国范围内的68家复混肥企业进行监测统计,这68家企业共生产三元复混(合)肥3002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磷酸基三元复合肥841万吨,同比增长9%,硫基三元复合肥866万吨,同比增长0.6%;全年累计销售量3026万吨,同比增长5.4%,库存134万吨,同比下降46%。

  按照钾肥消耗量推算,2009年中国复合肥产量约5000-5400万吨,其中硫基型约1000万吨,氯基高、中、低浓度约4500万吨。

  企业扩能仍在继续。近几年,不少企业以扩大产能来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国家在农业上投入的加大,也吸引了很多行业外的资本涌入复合肥行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9年1-12月份全国复混肥制造行业计划投资520亿元,同比增长63%;实际完成236亿元,同比增长39%;施工项目589个,同比增长28%,新开工464个,同比增长31%;竣工项目377个,同比增长48%。

 

  行业亏损同比增加,利润同比下降。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复合肥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冲击,行业利润跌入低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1-11月份统计复混肥企业1182家,其中亏损企业189家,同比增加48%;亏损额17.3亿元,同比增长5.6倍。全行业实现利润56.4亿元,同比下降25%。虽然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经济基础不稳,行业依然处于调整期,预计2010年行业依然面临较大困难。

 

  企业众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2009年中国磷肥工业协会统计部分三元复合肥企业生产3002万吨,其中前20家企业产量2108万吨,占统计范围的70%;但是按照钾盐消耗倒算2009年产量应在5400-5500万吨,按此计算,前20家企业产量只占总产量约40%左右,另外3000多万吨三元复混肥由一千多家企业生产,集中度仍然不高。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日前通报的2009年全国复混肥、磷肥产品质量国家和地方联动监督抽查情况来看,共抽查了2931家企业的3277种产品,有2520家企业的2852种产品合格,产品合格率为87%;大、中、小型企业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9%、94.2%和86.1%;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合格率最低,只有75.7%。复混(合)肥料产品合格率在80%以上。掺混肥料、过磷酸钙以及钙镁磷肥质量相对较好,产品合格率在90%以上。由此也可看出目前复肥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占据行业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对其质量控制和管理上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

 

  中国复合肥销售的区域分布

  根据目前中国的复肥使用习惯,可以按照区域划分,其中北方区域以高浓度产品为主,而南方区域针对大田作物则习惯使用中低浓度复合肥,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则使用高浓度复合肥。近几年,随着农业专业化的发展,南北区域在种植高档经济作物时对复肥品质的要求都是越来越高,硝基产品日渐成为市场的首选。

  今后,预计三元复合肥仍将有较快发展。首先较之单质肥料,复合肥更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其次随着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对于高效、专业的功能型三元复合肥需求量将有所增长。

  进口复肥给国产复合肥企业的启示

  虽然我国在复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但是每年却仍有大量三元复合肥进口,究其原因,一方面进口肥可以弥补我国钾肥不足,另一方面进口复合肥主要占据了国内的高端空白市场,这也为国内复合肥行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发展高端产品。据统计2007年共进口复合肥135万吨,这些进口肥主要来自挪威、欧盟、比利时,进口量分别为39.5万、24.6万、14.0万吨;2008年进口量为64.5万吨,主要来自挪威、芬兰、比利时,分别是23.5万、23.8万、10.4万吨;2009年共进口三元复合肥131万吨,主要是来自俄罗斯、挪威、比利时等国家,分别是92.5万、25.3万、9.1万吨。根据2007-2009年三年的统计结果,发现进口的三元复合肥主要是硝基复合肥。

  综上所述,在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我们依然给国外进口产品留有100多万吨缺口,这对于国内三元复合肥企业而言是冲击但同样也是一个机遇,如果国内生产企业能够提供同类高端复合肥,不仅国家将减少进口量,还为一批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