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0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企业视点


  呼吁科学的管理制度

  重庆万植巨丰生态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良斌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众多有利于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从农业部到各地方农业局也对生物肥料的观念有所改善,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产品推广,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好于以往。但是,在生物肥料的发展过程中,诸如市场管理不规范、登记管理制度的不合理、运输无优惠等因素都制约着行业的前行。

  目前最令生产企业头疼的是生物有机肥登记管理制度的重复和复杂。生物有机肥的登记要到农业部,有机无机复混肥要到各个省,每变换一个元素或者含量都要重新登记。如果一个生产企业有一百个配方就要到地方和省各登记100次,统计下来多至几百次的反复工作,每个配方还要交纳2000元的登记管理费,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和财力,这完全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在销售环节,产品进入每个省的市场也要层层登记,每个品种都要记录在案,否则在销售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麻烦,这样的管理制度大大限制了行业的发展。


  发展关键在于基层营销

  山东天山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佃通

  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不科学的大量施肥导致土壤板结、贫瘠,土壤中的营养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最终导致作物的生长情况也受到影响。微生物肥恰恰能够改良土壤,增进土壤的肥力、制造和协助农作物吸收营养。随着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和用肥观念的转变,他们逐渐领会到有机肥在土壤营养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所以说微生物肥的前景广阔。但是我国微生物肥的推广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但要求农民意识的转变,还需要终端经销商知识层面的提高,将微生物肥料当作一个重点推广,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农民认识和接收微生物肥,所以说微生物肥发展的关键在于基层营销。除了营销工作需要我们努力外,铁路运输的问题也呼吁得到解决,目前生物肥并没有像化肥那样享受优惠政策,就目前价位计算,如果享受优惠会降低成本30%,甚至更多,这些成本还是会变相加给农民,让农民来承担,所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制定出运输生物肥的优惠政策。


  生物肥料拼的是技术

  上海绿乐生物肥料有限公司总经济师 闫龙翔

  生物肥料在不同的土壤和气候环境下表现的作用不一样,因此一些专家认为,生物肥料的效果不稳定,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是不同的企业,由于产品不同,效果差别也较大。微生物肥料主要是由菌种来决定,但是由于生物肥料能够解决如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问题,因此,生物肥料的发展趋势是看好的,但是由于很多企业在具体生产产品时,差异比较大,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如何保证菌种的质量,使之充分发挥效果。

  在各种肥料品种中,生物肥料的市场会越来越大,传统化肥企业是掌握了资源就掌握了市场,未来的市场将集中在少数几家企业的手中,其他肥料如果没有核心的技术,也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生物肥料只要有科研技术,能够有基本的投入,就可能开发出很好的菌种出来,拥有了核心的生物菌剂,就意味着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炒概念等于死路一条

  东莞保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其禅

  微生物肥料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全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标准体系和质检体系,产品质量状况得到逐步改善,虽然如此,微生物肥料行业和化肥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许多发展问题。

  目前国内生物肥料企业虽然鱼龙混杂,但是有部分企业在行业中占据超前位置,能够超前的根本原因在于拥有着核心的技术——生物菌剂,这是一般企业难以短时超越的。这就如同单质肥向复合肥转化时的过程一样,也需要经过一个很长时间的技术提升和实验反馈。而在目前国家政策及市场环境迅速开放的今天,即使有些传统化肥企业转型新型肥料,等他们转型成功的时候,新型肥料企业的技术也已经成熟,并且市场逐渐扩大。因此,只要是专注于新型肥料,并且具有优势的生物菌剂,实力不断增强的企业,是不惧怕市场竞争的。谁走在前面,谁就有优势。当然,一些搞概念炒作没有核心生物菌技术的企业将会很快被淘汰。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