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我国推广范围和产能最大的新型肥料。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上缓控释肥这一新型肥料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市场掀起了缓控释肥料热潮。然而,业内人士认为,缓控释肥料产业惟有有序、稳定、健康的发展,才能展现出行业“百花齐放”的景象。
缓控释肥期待百花齐放
随着中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化肥消费量不断上升,逐渐显现出粮食高产地区化肥使用过量的现象。在响应国家保护环境、解决资源的号召下,缓控释肥料以其节约能源、利用率高、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优点引起国家关注,并开始迅速发展。
缓控释肥料突出特点是按照作物生长规律曲线同步供给有效养分,从而使肥料养分有效利用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确保作物生长的前提下,与同浓度传统肥料相比,肥效利用率可提高30%以上,可使化肥的用量大大减少。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我国缓释、控释肥料生产装置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且缓控释肥料种类繁多,例如聚合物包膜缓效肥料、包硫缓效肥料、包裹型缓效肥料、稳定缓效肥料、内置型(或包囊型)缓效肥料、缓溶型缓效肥料等等。郑州大学化工学院许秀成教授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缓控释肥料产能共240万吨,其中硫包衣肥料80万吨,树脂包衣肥料55万吨,脲酶抑制剂稳定性肥料50万吨,“肥包肥”35万吨,以及脲醛缓释肥料25万吨。缓控释肥料产量60万吨,达到世界缓控释肥料产量的1/2。品种繁多的缓控释肥能否百花齐放,成了众多化肥企业的一个期待。
基层推广有待加强
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在部分地区,基层经销商和农民对缓控释肥并不了解,只是因为价格偏高,不会用也不敢用,因此经销商不敢进货。咸阳仁理农资经销部的史先生解释,由于当地农民大多靠经验施肥,在不了解新型肥料的情况下很难开始使用缓控释肥,再加上缓控释肥的价格比传统化肥高出很多,导致农民难以接受这类肥料。在尝试过引进缓控释肥后,很快也就没有跟进。可见,国家在发展缓控释肥料产业、企业在销售缓控释肥的过程中还应将重点放在向基层介绍、推广宣传上,这样才能使缓控释肥更容易被经销商和农民接受,尽快广泛应用于我国大田作物。
市场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缓控释肥料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在各类缓控释肥涌入市场的时候,规范缓释肥料生产、加强市场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缓控释肥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成本过高的缓控释肥料,制约了该产业的发展。通常意义的缓控释肥料用液态硫磺、高聚物包膜等材料喷在肥料颗粒外层,在外衣上形成上亿个小孔,再在外衣上涂密封层。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原料上,生产成本都过高,农民无法接受如此高额的化肥价格。为此,许秀成教授建议,为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商可以减小包膜厚度,适度的延长肥效、抑制过量速效肥料的使用就可以满足土壤对缓效肥料的需求。其次,缓控释肥料市场紊乱无序,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缓控释肥料种类多,技术含量的不同也导致大多农民和经销商无法辨别技术来源和判断化肥真伪。相反,虽然一些产品能够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无法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未能得到有力的发展。总之,国家还需要针对一些类别的缓控释肥料制定相应的标准,有助于规范市场、推动缓控释肥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