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简介
郭丰宁,又名郭长沃。工于山水。历任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文艺家(月刊)执行主编,文化月刊杂志社副社长,北京风范云集书画艺术发展中心负责人。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协会员,天津市美协会员。(注:中国美协会员已申报,待审批)师承山水画大家程振国、何家林先生。
山水画作品多次在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美展中入选、获奖,其中主要作品有:《临流枕石》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溪谷清音》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写意中国大美辽宁”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山水意》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美丽中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姑苏诗情》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等10余次以及其它奖项。著有《明心堂画稿》及《明心堂诗稿》二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苏东坡的词句,用此来形容郭丰宁先生的画意及其心境大概也很贴切吧。尤其这几年来,他似乎放却所有尘世的俗务潜心于画事。曾经那个沉于侃侃而谈故国旧事的朋友,那个热衷喝酒吃肉、大聚小聚的俗人,那个曾经忙着报刊出版运营的身影……如今已经很少见到了。每每电话或微信联系时,丰宁先生不是正在画室进行创作,就是在山水的写生行走中。这份专情与忘我的精神让人感佩。
丰宁先生对绘画的热爱要追溯到他幼年的时候了。丰宁先生幼承家学,很小的时候便跟着家父和当地的乡贤研习书法和国画。最早从《马骀画宝》入手,进而学习临摹《芥子园》,后来也未曾间断对于绘画的练习。大学就读期间,丰宁先生更多的画的是水彩或黑白诗意画一类的东西,绘画频率也不算高,因为他学的是中文专业,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诗歌的创作上。
丰宁先生生于京杭大运河畔临清古城,那里人杰地灵,尤其明清以来更是人才辈出、文化鼎盛。稍张,他来到白山黑水的土地上求学读书,毕业后一直在京津两地工作生活,浸润在文化的海洋里,这期间,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山水画风格。
从丰宁先生的山水作品中不难看出沈周和石涛等人对其笔墨和意境的熏染及影响。元人的写意、明人的造境在其作品上都可窥见。而在大幅山水画的创作上,又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宋人的写实主义。一石、一木,一线、一点刻画得精致入微,可见丰宁先生平时用功之勤,研学之谨。
就目前作品来看,我觉得很有趣。一是用笔上;二是用墨上。用笔,丰宁先生是骨法用笔,讲究书写性和节奏感。这点不难看出山水画大家程振国先生对他的深刻感染与影响。可以说,创作技巧和构成基本承袭借鉴了程老先生的艺术特色——大气而不张扬。程老先生的得意弟子张延东先生曾与丰宁先生有一段比邻而居的时光,可能也是渊缘所在吧。用墨,丰宁先生的用墨造境上,在个人看来,吸取何家林先生的艺术成分比较多一些,也可能直接来自婉约宋词对他的感染熏陶。总之,丰宁先生的画面,看出了点、线的霸悍与苍朴,墨、色的精致与润秀。尤其在《姑苏诗情》《临流枕石》以及《毓秀芳流》等巨幅作品上,将用笔、用墨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具个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宁先生的山水作品之所以有强烈的个性,这与他多年读得很多、很杂的书有关系,也与他曾经常年从事文化报刊的编辑出版有关系。更与他自早年以来一直天南地北的游历有关系,丰富的人生经历必然浸润到自我的作品中。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时常看见丰宁先生的作品获奖以及在各地巡展的消息。入选获奖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展览近10余次。其中,《临流枕石》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1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毓秀芳流》作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纪念叶浅予诞辰110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同时选入中国文联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天津市文艺界创作成果展”等奖项。
一个曾经多言的诗人如今是一个寡言的画家。我似乎看见了时光的魔手,在日复一日地改变着我们,我们也在艺术的感动之中看见了艺术家的奉献与收获。
于今,丰宁先生或居京津一隅,或行走在山乡园林。他不是躲避,而是学会了拒绝,放弃浮华,隐入真实,积极地走进中国画的精神里。他是一个具有古典艺术情怀的画家,更是一个徜徉于古典精神的文化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