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自媒体和新媒体的产生,银行声誉风险渐渐呈现高发态势,并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和业界的关注。对银行来说,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有效防范声誉风险,成了银行亟须解决的问题。
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一是要倡导员工坚持“客户至上,注重细节”的服务理念,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客户金融需求,把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作为衡量服务水平高低的标准,在经营管理中真正做到客户为先、公众满意。二是要建立健全优质服务长效化监督机制,定期开展优质服务检查、考核、通报,积极推行客户服务首问负责制,以合规经营和优质服务充分赢得客户、监管机构以及媒体的信赖,不断提高声誉风险预防的前瞻性。三是要建立有效的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全面理顺客户建议和投诉的处理及答复工作流程,及时掌握客户意见和投诉信息,想方设法做好客户投诉化解、安抚工作,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客户投诉。
树立员工的风险理念。一方面,要加大对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培训、讲座、比赛普及声誉风险管理知识,灌输声誉风险管理理念,使员工懂规章、知禁令,真正从思想上关注和重视声誉风险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时刻绷紧声誉风险这根“弦”,在全行范围内形成声誉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基层机构“一把手”对危机管理知识的学习,采取案例分析、流程指导、预案演练等方式,指导网点掌握声誉风险应知应会知识、基本的客户投诉处理方法和媒体沟通技巧,有效提高全员的声誉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置舆情事件的应对能力。
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一是建立各类风险提示信息平台,开展声誉风险“排雷”行动,加大对各条线易发生声誉风险事项的提示、检查,及时纠正和整治操作不规范、服务不到位等现象,提高声誉风险识别、预测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新的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正式推广前,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声誉风险排查工作,制定预案,组织演练。二是建立声誉风险共同处置制度。当事单位承担第一时间化解声誉风险的职责,业务主管部门承担业务支持职责,声誉风险管理部门承担媒体公关职责,充分调动多方力量,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积极化解声誉风险。
提高媒体的应对能力。一是建立日常媒体危机预警机制,充分利用舆情监测员队伍做好容易引发负面舆情的社会热点和媒体焦点信息的监测,及时监测、报告负面舆情,为声誉事件处置工作争取主动。二是提高一线危机应对能力,开展预案的检查和审查,确保预案应对措施得当,流程顺畅,全面周到,扎实有效;对可能出现的负面报道信息,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媒体危机应急预案,主动介入,防范负面报道出现。三是加强媒体关系的日常维护,在防范声誉风险和处置声誉事件上争取媒体的支持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