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11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业奥林匹克”上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阶密码”

□ 姚友明 李 浩 雷肖霄

    在被称为“农业奥林匹克”的第26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现场,很多人对展会上展出的农业新技术、新趋势惊叹不已。从机械化走向数字农业,从“种地靠天”到“3.0版”大棚上线,再从“主食当家”到“果蔬满桌”,在杨凌农高会上,人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阶密码”。

    田间管理“数字化”

    “千亩农田,一键管理。”在今年杨凌农高会现场,捷佳润公司制作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沙盘前,总是围满了前来一探究竟的观众。

    “我们和以色列的公司合作,结合我国实际研发并完善了一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现在我们能结合客户需求为其规划田间管理系统,除种植和收获环节之外,基本所有环节都能用智能手机控制。”捷佳润公司营销总监寇有军说,去年四川绵阳的一个葡萄项目,他们帮助当地提高了17%的产量,280亩葡萄基地平均每亩增产7000余元。

    平安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战略和孵化团队项目副总监陈书贤带来了卫星遥感监测大田技术以及智能养殖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技术,政府可以全域监控大田的生长状况,做好天气预报,做出灾难预警和产能预判。而智能养殖技术,则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级别的摄像机以及相关物联网设备,实现对生猪生长状况的24小时监控。

    “我们现在正和山东开展一个200万头生猪的养殖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给每头生猪都能创建一张‘身份证’,确保肉食来源可追溯,让人们吃得明白、健康。”陈书贤说。

    “物联网+”赋予大棚“新生”

    对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阡东镇东桃村的63岁村民姜志让而言,设施农业意味着“致富神器”。4年前,姜志让投资4万元给家里的6亩梨枣盖上大棚,并从网上购买了滴灌设备。原来,梨枣成熟前经常遭遇大雨天气,担心果实被风雨打落烂在地里,姜志让只能以每斤0.5元的价格贱卖青果。

    “自从盖了大棚,现在梨枣可以等到成熟期再卖了,口感和品质都特别好,每斤在农村都能卖到5元钱,产量相同的情况下,收入是过去的10倍。”姜志让说。

    杨凌农高会上,姜志让发现会场里不乏比家里更“亮眼”的大棚。在杨凌耘上田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大棚里,技术负责人李飞在讲解时刚把插入土地的传感器拔出,自动控制系统就因为检测到湿度下降,立即对灌溉喷头下达喷水指令。

    与华为公司展开合作的上海左岸电子科技西北分公司总经理刘静波,对公司制作的土壤肥力探测传感器检测功能特别有信心。“我们可以通过物联网指令的方式,调节蔬菜大棚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的氮磷钾离子含量。5G时代到来后,大棚不仅拥有了‘大脑’,而且会越来越‘聪明’。”

    从“吃得饱”到“吃出健康”

    杨凌秦岭山现代农业公司董事穆莹莹从2008年起,几乎参加了每届杨凌农高会。起初,她在农高会上推销的有机蔬菜几乎无人问津,而现在,三星、盒马等大企业已成为秦岭山公司有机蔬菜的重要客户。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诺罗夫说,中国用世界上9%的耕地资源以及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上近20%的人口。之所以能取得这项有目共睹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坚持基本粮食自给原则,坚持在农业技术上的不断创新。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专家柯炳生表示,我国经历了“吃得饱”“吃得安全和放心”阶段后,即将进入“吃出健康”新阶段。

    “不过,如何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和水资源、越来越贵的劳动力生产出更多更好更安全的农产品,这对中国农业而言将是一个长期性的挑战。”柯炳生说。

(摘编自新华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