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亚马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于7月18日停止为亚马逊中国网站上的第三方卖家提供卖家服务,这也意味着亚马逊中国的本地化电商成为历史。
2008年,亚马逊在中国电商市场占据的份额大约是15.4%。当时,亚马逊在中国的竞争对手当当网、淘宝、京东还处于起步阶段。
然而这一年,亚马逊中国在移动化浪潮上错过了最佳时机。一步错步步错,到了2019年,亚马逊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跌落到0.7%。
虽然银行与电商所处行业不同,但经营法则却大致相通,从亚马逊在中国败走中,银行还是可以总结自己能借鉴的地方。
以自己为中心
客户终究会离你而去
移动互联网时代,价格战对农商银行产生了一些冲击,但这是暂时的,影响主流客户的根本因素不是价格,而是品牌。品牌的本质是情感,换言之,长远看,以产品和服务支撑起的“品牌”,将最终决定客户的取舍。只有用心服务、输出更加温暖的情感,才能培育出更加忠诚的客户。
不能入乡随俗
客户自然选更懂他的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2006年,亚马逊中国网页一改中国“喜庆风”,而是换成了国外电商的“简洁风”,而此时的淘宝、京东正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宣传营销,“双十一、6·18”购物节非常契合中国人节日购物的风俗。而当时的亚马逊根本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的不入乡随俗加速了失败。此时的淘宝、京东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吸引了绝大多数国内用户。
由此可见,这个“俗”,不是“土”,而是既接“地气”,又接“天气”;既接“土气”,又接“洋气”——紧跟客户走、紧跟人性走。
不会捕捉商机
客户是等不来的
就如当前各大银行都在抢的ETC业务一样。国家推广ETC给银行带来了极好的场景和获客渠道。这个机会稍纵即逝,因为客户一但有了选择,轻易不会改变。
银行都抢着营销,但如何在这场ETC大战中获得胜利,更需要的是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多家竞争时,客户就会货比三家。就产品优势而言,ETC产品功能都一样,关键看怎样包装。一味以折扣为亮点,不是吸引客户的长久之计,而是要配套贷记卡,不断推出配套服务。就服务质量和效率而言,农商银行服务网点多,覆盖城乡,更有团队对政企单位提供上门服务,服务区域的精细化以及服务流程的短平化,加之贷记卡实时发卡功能的上线,更加快了办理进度,让客户跑两次变为只要跑一次,有效提升客户体验度。
得人心者得品牌,得品牌者得市场。品牌的核心是情感,要诀在于,触摸到人心最软处,是你用心被客户认同的情感——那是一种持久的心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