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我出生在东北,那时的东北,为人熟知的,还不是“大金链子小金表、一天三顿小烧烤”,更不是视频软件里不停让老铁刷礼物的网红主播。深深刻在我幼小心灵里的,是田野间成片成片的玉米高粱和一排排轰鸣震天的车间工厂。那会儿,长辈们就常对刚懂事的我说,咱们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给国家工农建设作过很大贡献,而且也要一直为祖国作贡献。就这样,“祖国”两个字在我心里生了根,冥冥中牵起了我和供销合作社、和“三农”的情缘。
1997年夏天,准备上小学的我,看到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中珠江畔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全家人一起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1998年,特大洪水席卷南方,看到电视上同胞们骨肉分离、家园破碎,那时的我,第一次懂得,国难虽远在天边,但那切肤之痛,却近在咫尺。
千禧年,我们这批小学生成了“跨世纪的少年儿童”,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祖国更美好的明天。
2008年,高考前,我一边闷头读书,一边想象着北京上空飘荡五环旗的模样。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我们的青年时代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我们共同见证了祖国在新纪元里的昌盛和强大,我们能自豪地说,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在中华家。于是,我暗暗起誓,我一定要考上北京的大学,紧依着祖国的心脏!
慷慨激昂后,迎来了残酷的高考。2009年,高考后的我来到中国农业大学,选了个原来听都没听过的专业——农业经济管理。然而,未曾想这可能成了改变一生的决定。在农大,一次次田野调查,一堂堂农业理论课,让我爱上了农村这片广袤的热土,爱上了农业这份沉甸甸的事业。2014年,读研究生的我在农村调研时无意中看到了供销合作社的招牌,不禁惊讶于供销合作社还在。回学校后,带着好奇,我开始对供销合作社进行研究,原来,它不仅在,仿佛还更加有活力!
2016年,我参加国考,有幸来到总社。加入合作指导部后,我和同事们一道下基层、摸实情,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启动综合改革专项试点,构建双线运行机制,制定供销合作社条例。渐渐我发现,供销合作社事业值得尊敬、值得热爱、值得为之奋斗一生。我们是祖国安宁时服务“三农”的那支队伍,我们是祖国需要时联结城乡的那座桥梁。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因为我热爱我的供销合作社;我深爱着我的供销合作社,因为我热爱我的祖国!
我有三点真切的感悟分享:
其一,供销合作社是真正为农、务农、姓农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人的心中常怀着农民的疾苦,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为了群众自行车上的一颗螺丝钉,徒步30里山路送到农民手中;黄山店供销合作社王砚香把100多斤的大水缸背上锯齿山,只为解决农民的吃水问题。他们成就了供销合作社的“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这永不过时的时代丰碑。
其二,供销合作社是党和政府抓得住、用得上的为农服务骨干力量。国有危难时,供销合作社总能第一时间顶在前头。1976年唐山大地震,其他商店早已物资短缺、关门闭户,人们面临断口粮的风险,唐山市社迅速恢复500多个代购代销点,向灾民无偿发放近6000万救灾物资。而今天,在世人都以为供销合作社早已没落之时,我们的组织却在不断壮大,300万供销合作社职工用耕耘奉献让这份事业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生辉。基层社总数达到3.2万家,基本实现了乡镇全覆盖;农村综合服务社42万家,行政村覆盖率超过75%;领办创办了近20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土地面积超过1.78亿亩。供销合作社的金字招牌被重新擦亮,农民群众欢欣鼓舞地说:“供销合作社又回来了!”
其三,天下供销是一家。团结协作是供销合作社人的底色。1992年初,刚解体1个多月的苏联,在毗邻我国的口岸城市举办了远东博览会,河北省社带着两卡车的货物准备参展,但那时俄罗斯时局动荡、路上并不太平,危险和意外随时可能出现,加上自然环境恶劣,参展队伍在困顿之中几乎寸步难行。得知情况后,黑龙江省社、北安市社派出车辆和人员,穿越层层关卡,不畏艰难险阻,一路保驾护航,陪着参展队到达目的地。
供销合作社一路伴随祖国奋进成长,70年的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的是我们为农服务的初心。未来,我愿相信,全体供销人会更加斗志昂扬,为开创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