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农村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建立健全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体现政府行为导向的中国特色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金融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乡村振兴,特别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求农村金融在机构、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有新突破,同时强调构建有助于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产业发展成就突出,为支撑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粮食连续7年总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连续4年增长在6.5亿吨以上,2018年达到6.58亿吨,中国人均472公斤,超世界人均水平125公斤,也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标准。与此同时,肉类产品8517万吨,人均61公斤,水产品6469万吨,人均46公斤,远超世界平均水平,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农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产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多元化农产品供给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多元化的需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绩突出,高端化、多元化、差别化、绿色化态势明显。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体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五要素:产品好、结构优、成本低、竞争力强、效益好。
乡村产业形态不断丰富。观光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乡村产业发展,在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特色产业品牌已达10万余个,一村一品示范村2400多个。2018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30亿人次,营业收入8000亿元,相当于2018年农业增加值6.47万亿元的12%。农村网络销售1.33万亿元,相当于农业增加值的20%,其中农产品销售3000亿元。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9万家,营业收入14.9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收入2000亿元。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系统治理,实现投入品减量增效,抓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绿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化肥农药减量投放,提前三年实现零增长。2018年化肥使用量由2015年的6023万吨减少到5653万吨,利用效率提高3%以上,农业可持续发基础开始建立。
乡村产业高度融合。现代农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认识范畴,农林牧渔多产业相互融合,“农业+新业态”不断实现,农工、农贸、农旅、农文、农城结合 ,产业形态丰富多彩。乡村的产品贡献、生态维护和文化传承三大功能通过产业载体得到弘扬,乡村产业在实现形式上更加多元,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不断增加,从业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利益联系机制不断完善。
产业振兴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得益于一系列积极因素的共同作用。农业成就的取得及来自于中央的明确要求,也体现在各级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上。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9%,但农林牧渔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3%,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倍以上,深刻表明全社会高度关注农业,农业成为投资的热土。
与此同时,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工农中建等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成立面向“三农”提供金融支持的部门,在服务“三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17年涉农贷款余额30.9万亿元,相当于当年贷款余额125.6万亿元的25%,进步非常明显。
事实上,最近几年农村金融改革有了突破性进展,在机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三个方面都有大的举措和好的表现。
从机构创新看,2018年统计,农村商业银行达1463家,农村合作银行33家,农村信用社达965家,涉农金融机构立足农业农村,扶农助农,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从产品创新来看,过去对农民和农业的金融产品仅仅表现为存款、贷款业务,现阶段从信贷到保险再到债券、期货、信托、金融租赁,金融支农的概念在扩张,产品不断创新。仅仅是农村信贷业务,有面向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也有面向普通农户的服务;有针对各种产业产品的信贷产品,也有服务于各类经营主体的强农惠农贷款项目,以及面向新产业新业态的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扶贫助农的理念不断更新发展。“短期信贷+长期信贷”“线下+线上”“大额+小额”“单一+多元”,金融服务于“三农”的产品不断创新,品种丰富多彩,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农业各产业、农业经营各主体对不同金融及金融衍生品的多元化需求。金融对服务农业各产业、农业经营各主体和服务主体作用巨大。
从服务创新看,实事求是地讲,如何与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命运共同体,打通“最后一公里”不仅是农民的需要,也是金融部门的需要。这些年,遍布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县域经济、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中小企业方面都有很多创新的思路和做法,很值得推广。我在山东临沂调研金丰公社服务农民的做法时,就发现当地银行行长十分关心服务商托管农田的作物长势,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命运共同体,为农业农民服务,已成为金融部门的自觉行动。
总之,农村金融创新,支撑了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业效益提升,对组织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应当充分肯定。
促进农村金融事业大发展
金融支撑对农业产业发展意义重大。而农村金融业只有脚踏实地地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事业才能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
最大限度地提升普通农户与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可获得性任务艰巨,需要下大力气克服农村金融供需不平衡问题和现象。农业农村部2018年调查表明,一般农户的金融需求满足率仅为20%左右,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资金缺口一般在30%—40%,124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信贷满意度也仅70%左右。
从这个角度讲,促进农村金融事业大发展,需要从宽松外部环境和促进内生动力两方面发力。
从农业外部看——
要创新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要突显金融的极端重要性,事实上,相对于政府对每个农户数额不大的财政补贴性质的支持,这些年随着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各类新型主体在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中,更在意能否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相对于补贴一类的政策投入,金融支持更具成长性和生命力,全球农业历史进程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政策的着眼点,要构建以金融为中心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创造有利于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
要深化农村制度改革。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通过规模扩张增加金融的可获得性。二是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通过组织效率的提升催生更多金融产品创新。三是培养造就爱农业、爱农民、爱农村、有文化、有能力、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三爱”“四有”人才,通过人力资本提升,为实现农村金融创新,营造金融生态环境。
从农村金融内部看——
发展创新高质量的农村金融事业要着眼于为现代农业服务,为乡村振兴产业服务,为农民服务,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产业。
在机构创新上。设立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和财产特征的乡村振兴银行,专司“三农”业务。涉农财政、税收、货币、监管优惠政策,集中投向乡村振兴银行。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准入条件。积极稳妥发展农村合作金融,进一步明确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的性质和监管措施。
在政策创新上。政府要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上有作为,瞄准不同农业产业,服务普通农户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创新,推出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主体服务农业农民的多元金融产品。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全部用于农业农村。开发性金融机构,专项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比例不低于30%。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和税收减免政策。对村镇银行实行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适度放宽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推行涉农贷款尽职免责。对农村合作金融,按照不超过当年涉农贷款余额的2%给予奖励。健全完善覆盖农业农村的信贷担保体系。逐步扩大农业担保基金规模和担保服务,全面推行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订单和应收款质押贷款、农业设施和大型农业机械抵押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农业农村需求的涉农信用、抵押、担保产品,建立健全涉农信贷产品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参与分担银行风险、处理违约涉农贷款抵押标的物的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服务机构,给予专门扶持和适当奖励。
在服务创新上。打通金融服务“三农”各个环节,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农村商业银行、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回归本质,为县域经济服务,为“三农”服务。大力发展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业态,创新发展数字金融。给予新型金融服务平台提供涉农产品与服务同等税收优惠与奖励政策。鼓励支持涉农金融部门从业者伏下身子,做第一手工作、掌握第一手信息,与服务对象形成命运共同体,千方百计满足服务对象的多元化需求,促使农村金融事业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