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不平衡,广大欠发达县域地区普遍存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到位,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居民需求,结算难、融资难等问题突出。《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农村信用社要强化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定位,深入实施“三大工程”,更好发挥支农服务主力军作用。
对农信社而言,普惠金融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信社要履行普惠金融的社会责任,以电子银行为手段,不断优化网络布局,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补齐金融服务“三农”的短板。
完善网点布局,提升优质服务。营业网点是农信社的重要资源,是服务县乡客户的基础平台。做普惠金融必须俯下身、沉下心,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程。农信社要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加强基层网点建设,全面开展优质服务提升活动。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普惠金融是需要讲情怀的,要坚持把服务挺在最前面,不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服务点的建设从短期看是“亏本生意”,但长远看是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要持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群众,走访群众,了解群众对农信社网点布局的意见和建议,在经济条件和相关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增加自助设备、便民取款点的设置,方便群众办理业务。三是要积极推进大堂经理制度建设,提高服务人员的理论文化素质,重点加强金融、文化、法律的学习,使大堂经理成为体现农信高水平服务的窗口。四是推行主任临柜制度,要求各网点主任、主办会计每周至少到大堂半天亲自接待客户,为自己所在网点的服务“看看病”,化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突出支农重点,服务普惠“三农”。一是要求信贷服务要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彻底解决信贷服务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二是要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要学会研究市场,避免一哄而上。三是要提升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放贷的目的是支持发展而不是肉包子打狗。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对农业科技的认知要达到一定程度,了解其产品的性能、作用、效应,注意其潜在价值和市场价值。四是要做好小额贷款服务,这是工作中经常被忽视的业务。在过去的经营中,许多行社只注重抓大而忽视了小额贷款,导致小额贷款市场的流失,间接导致存款的流失。要从思想上、制度上、意识上全面提升,建立长效机制,满足“三农”的需要。
推进改革发展,提升服务水平。一要端正思想,改制不是换汤不换药,而是从管理机构到经营机构的转变。二要继续深化优质服务提升,做好柜面服务。三要抓信贷延伸服务,在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同时,为客户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为其发展提供参考。四要下大力气做好不良贷款清收。要深入群众,宣传不良贷款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要严格防范前清后增,做好存量贷款的调查,通过群众提前发现不良贷款隐患,清收不良贷款,以便更好地为群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