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行业如何变革,农商银行的使命始终在于‘以农为本’、为‘三农’创造金融价值。”福建漳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惠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平衡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率、风险和市场表现等多方面关系,是农商银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现实选择。
何谓“价值银行”?王惠山认为,“价值银行”是放弃传统的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保持适度规模的同时,转向“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打造新型‘价值银行’,通俗地说,就是让农商银行健康‘瘦身’,从‘虚胖’走向‘强壮’,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兼顾员工、股东利益,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他补充道。
新时代需要新格局,新发展呼唤新理念。
漳州农商银行探索出一条“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并重、与客户共生共荣”的内涵式转型路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最优服务”创造“最优价值”
恪守支农主业,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
“服务,是农商银行为客户提供价值的核心路径,也是农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决定因素。我们的目标是以‘最优服务’创造‘最优价值’。”王惠山说。
秉持这一理念,漳州农商银行为客户推行“顾问式”“定制化”专属服务,以专业、用心的服务态度,围绕客户需求深入探究、快速响应,为其提供最佳方案和有效服务、创造持续价值,做客户成长的“规划师”和“同行者”。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漳州市芗城区的天宝镇走访。这里是漳州市农业大镇,有20个村子。
下午3点半,漳州农商银行天宝支行行长芦小辉正在办公室里与来访客户交谈。这位经验丰富、工作扎实的支行行长刚调任这里不久,已经走遍了天宝镇的每一个村庄。
走访中,一位老年人对他说:“30年前,我用农信社的500元贷款买化肥,是农信社给了我‘吃第一口肉’的机会,这个恩情,我至今忘不了!”芦小辉告诉记者,“这让我感受到了老百姓和我们农商银行之间的深厚情谊。”
如今,这份“农信情缘”,又在年轻客户心中扎下了根。
走进凤嘉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用豆粕、玉米芯、木屑等做成原基,经过高压灭菌、无菌接种,培育杏鲍菇。
“放款速度快、利率低、续贷方便,有了农商银行周到、贴心的一揽子服务,才有我们一步步的发展壮大!”这家合作社的“90后”负责人林少伟对记者说,他的父亲20年前从培育木耳起步,第一笔启动资金就来自农信社。
接过父亲创办的产业,林少伟同时也接过了一份农信情怀。“目前,我们能用上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多亏了农商银行的200万元‘银保通’!”他感激地说。
银保通,是漳州农商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共同为小微企业提供增信,小微企业通过购买保证保险,获得本行的流动资金信贷支持,无需提供抵押担保。
农业企业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融资是否充足、及时,直接决定了企业生存与发展。如何通过“定制化”服务,以金融的力量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漳州农商银行始终致力于以“最优服务”创造“最优价值”。
林少伟的父亲林建树,至今还记得3年前的那一幕。那天早上刚刚上班,漳州农商银行天宝支行的客户经理们就来到合作社,为他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农商银行的推荐和主管部门的资质审核,只需再完善一下相关材料,就能拿到“银保通”提供的信贷资金。
“‘ 银保通’除了让小微企业不用提供额外的抵押担保、解决了担保难问题之外,利率也较低,相对于一般的保证贷款、能帮企业降低大概50%的融资成本。凤嘉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创业之初,投入了大量资金建了养菌房、无菌房、保鲜车间等,后续的生产急需信贷资金,‘银保通’是最适合的产品。” 芦小辉介绍说。
如今,在漳州农商银行的支持下,凤嘉园食用菌不仅实现了日产量25吨、每年营业额超过30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138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坚持回归本源,恪守支农主业,带着为乡村振兴“聚势赋能”的使命感,漳州农商银行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将金融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为一项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工作,持续强化资源倾斜,加快金融创新。
一项项具体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行为“三农”客户量身定制乡村振兴贷、富民惠农贷、银保通、银政通、助创贷等专属产品,扶持4万多户农户和4000多个小微企业,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8亿元,为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让“综合价值”最大化
聚焦民企需求,助民营经济“根深叶茂”
“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漳州农商银行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在王惠山看来,“创造价值”,不仅体现在助客户致富、为客户让利,还应该让客户体验到金融服务的舒适度、安全感,以及心理上的认同和尊重。“说到底,就是让‘综合价值’最大化。”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漳州农商银行不断深化与客户之间“互惠互利”的鱼水关系:一方面,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设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让客户得益、受客户认可,从而吸引更多客户”的经营道路;另一方面,从客户准入角度,坚持引进和培育符合支农支小市场定位、具备成长潜力、有利于农商事业长远发展的客户群体。
漳州明鑫智能公司专注于机器人系统集成和智能化、自动化焊接及搬运系统集成,负责人曾伟明不久前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机械行业杰出贡献企业家”。
这位把“漳州智造”推向全国的传奇人物,说起漳州农商银行来赞不绝口:“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关键时刻,漳州农商银行都给了我们坚定有力的支持。也有不少其他银行来谈合作,但我们只选择农商银行……”
记者问及“只选择农商银行”的原因,曾伟明说:“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总是上门服务,不仅送来了500万元贷款,还热心地为我们企业发展出谋划策。明鑫智能在新三板挂牌上市,这其中也有农商银行的一份功劳!”
“未来,我们的方向是服务‘一带一路’,有农商银行作坚实后盾,我们有这份底气!”同时担任漳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协会会长的曾伟明告诉记者,他有一个梦想,“希望更多企业采用机器人设备,为‘中国智造’贡献更大力量。”
民营企业家对漳州农商银行的信任和赞誉背后,是该行不断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价值”的积极作为。
长期以来,该行一直集中优势资源、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出台“一项实施意见”,即《漳州农商银行支持民营企业工作实施意见》;制定“两大行动计划”,即《漳州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漳州农商银行普惠金融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设立“三个服务中心”,即普惠金融服务中心、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采用“行商”直销模式,积极推进普惠金融机构改革。
其中,民营企业金融服务中心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快改进和创新服务模式,科学合理定价,主动减费让利,切实帮助民营、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主体翻过“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该行还大力优化企业开户服务,与漳州市两区工商局对接签订合作协议,落实企业工商注册代办政策,“银政携手”帮助企业节约时间和经营成本。
为更好地聚焦企业需求、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漳州农商银行不断升级产品体系和业务布局,打造了“全景式”“链条式”的产品服务体系:推行“信贷+”跨界服务模式,加强与新型产业协会、绿色环保、科技服务、保险税务等部门的战略联盟,发展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等金融套餐,形成“产业政策+市场信息+专业咨询+金融服务+风险救助”综合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融入实体经济服务链,不断打通业务闭环,实现了对产业链条和经营流程的全覆盖。
一系列“为客户创造综合价值”的务实举措,为漳州农商银行赢得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截至2019年一季度末,该行存款余额200.73亿元,贷款余额135.26亿元,其中,民营企业贷款20.94亿元,为当地实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农商力量。
记者观察:
价值源于“利他”
□ 本报记者 蔡 靓 贾丹丹
“在您眼里,漳州农商银行是一家怎样的银行?”
“最接地气的银行!”在田间地头,在花卉大棚,在企业厂房,当记者向不同客户发问时,听到了他们不约而同的评价。
一句句“接地气”的背后,是漳州农商银行在“三农”领域的默默坚守,更是在每一次金融服务中,为客户创造的丰厚价值。
当一家农商银行与“创造金融价值”融为一体,与城乡百姓建立了牢固的情感联接,必将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价值是一种互利,只有利他,才能利己。”漳州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惠山向记者坦言,作为立足漳州市城区的农商银行,该行与四大行、股份行和城商行等21家金融机构同场竞技,亟需向“价值银行”转型,以“利他”思维,寻求转型发展。
如何“利他”?优先重视客户体验,重新审视内部管理,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统筹集约,追求内生价值,真正把握银行业转型的未来,是漳州农商银行的战略选择。
首先,在聚焦主业上有新作为,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坚持金融服务“品质化”升级,加强移动支付“场景化”建设,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持续优化金融供给。
其次,统筹集约上有新举措,为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充分考虑股东的投资回报和股权增值期待,不断增强股东对该行品牌价值的信赖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强化股权纽带。
再次,在团队建设上有新格局,为员工创造更多价值。深化员工与单位“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关系,促进员工以农商事业为荣、为单位尽职尽责,同时单位对员工尽心尽力,为员工提供全方位激励机制,与员工携手追梦、共同成长。
最后,在责任担当上有新突破,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该行积极履行政治责任,以党建引擎激活内生动力;履行经济责任,以务实作为践行普惠金融;履行社会责任,以特色文化深化品牌效应。
放弃横向的“规模扩张”,追求纵向的“价值延伸”,持续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创造价值,这不仅是漳州农商银行的使命担当,亦是其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生存与发展智慧。
大道至简,知行合一。实践证明,利他,才是最好的利己;利他,才能走得更远。
以迈向新型“价值银行”作为转型发展之道,漳州农商银行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日益精进、行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