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舆情管理 专场授课


    王晓乐: 

    原则、方法、演练“三结合”  提升声誉风险处理能力

    声誉风险已经成为银行业不可回避的重要风险。围绕“面对危机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主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金融品牌研究所所长王晓乐为与会嘉宾提供了一份极具操作性的沟通指南。

    王晓乐强调了应对声誉风险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逻辑”,包括,事前会监测,尽量争取时间与主动;事中会处理,尽量降低冲击与破坏;事后能修复,重塑品牌形象,使企业回到正确的轨道。他详细剖析了“声誉危机”的类型。同时,结合业界经典案例,逐一分析了声誉危机的10余种行之有效的沟通方式。

    王晓乐认为,如今,声誉风险时刻存在,任何组织都不是免疫体,都可能受到挑战。不仅如此,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传播”必须与“声誉风险管理”相结合。要掌握应对声誉危机切实有效的方法,必须通晓声誉危机的原则、了解具体的方法、开展有效的演练,三者有机结合方能取得成效。

    李博:

    针对潜在风险完善舆情预案管理和组织建设

    2018年3月,中华合作时报联合人民网共同打造了全国首个“全国农村金融舆情监测平台”,根据平台监测数据,《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总监李博为与会嘉宾做了“2018年11—2019年4月(半年度)全国农村金融机构舆情数据分析”。

    从舆情发生的地域分布来看,除西藏外,全国各省份无一豁免。河南、安徽、山东等中东部地区为负面舆情高发地,部分省份负面舆情发生率(机构)占比超过30%;从舆情发生的时间段上看,负面舆情发生数量自2018年9月开始呈逐月上升态势,到2019年1月达到最高,当月全网负面舆情达到7374条,此后数据在二月份有所回落,不过在三四月份又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舆情扩散渠道来看,纸媒,网媒,APP的传播数量最高,其中,纸媒多为第一来源。

    针对新趋势的应对策略,他提出:“未来的舆情应对应以‘热引导’为主,在内部建设方面,应完善组织分工和制度流程,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体系,同时要针对风险点做好风险筛查和口径、预案,并进行常态化舆情演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