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民营企业是浙江金融服务的核心领域。
在3月 21 日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包祖明介绍了浙江银保监局引领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做法: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痛点”,细分市场、分类施策,搭建平台、做实服务,为支持民企打出监管“组合拳”。
建立联合会商帮扶机制
稳定大型企业融资预期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单兵作战”问题,浙江银保监局融合联合授信和债委会工作机制的优点,建立联合会商帮扶机制,凝聚行业合力,为企业打造更贴身的融资方案。
首先,加强信息共享和集体会商,科学识别企业状况。包祖明介绍,浙江银保监局目前已全面排查全省融资10亿元以上企业情况,梳理建立了510家大型企业清单,涉及贷款11400亿元,对每家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后续将根据民营企业发展情况,梳理对接制造业企业、外贸企业、发债企业、股权质押企业等清单。其次,分类施策,精准对接。包祖明说,按照“扶强”“帮困”“出清”的工作思路,对清单内企业分类施策,对优质企业稳定存量融资,保障合理需求;对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一致行动,防止踩踏风险,对“僵尸企业”坚决予以“出清”。再次,发挥银行的专业优势,帮助企业优化融资结构,减少过度融资、盲目投资等高风险行为。同时,引导保险资金帮助民营企业纾解股权质押风险,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细分小微金融服务
提升小微企业获得感
截至2018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45万亿元,同比增加3038亿元,贷款户数344.51万户。
“这些成绩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勇立潮头’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与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包祖明说,对浙江而言,金融供给侧改革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好小微企业。实现这一目标,既要增量扩面,更要精准细分,有针对性满足企业的不同诉求。为此,浙江银保监局把小微企业细分为小微园区型、供应链型、科技创新型、吸纳就业型等4种主要类型,分别制定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并按照融资规模对小微企业进行细分,引导各类银行机构根据市场定位,实施精准分层服务。
包祖明介绍,对小微园区内企业,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入园企业购买厂房、机器设备等资金需求。目前,浙江辖内银行机构共向404个小微园区及入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约占全辖小微园区的75%。对供应链小微企业,依托核心企业,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提供订单融资、预付融资和存货融资;对科技创新型企业,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运用科技信贷、投贷联动、科技保险等新型服务模式。
截至2018年末,浙江辖内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2689.4亿元,同比增长13.8%,2018年新增贷款325.3亿元;对吸纳就业型企业,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实施网格化管理,引导银行大力发展社区银行,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18年末,浙江辖内银行机构设立小微企业专营支行553家,当年新增79家。
不会简单地下指标、定计划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
被问及联合会商机制是否存在干预银行机构的自主经营行为时,包祖明表示,不会简单的给相关银行保险机构下指标、定计划,而是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优化环境、出台保障措施等方式,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相关金融机构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内生动力,在有效防控风险、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包祖明举例说,以联合会商帮扶机制为例,在这一机制下,对企业分类是采取支持还是退出措施,完全由各债权银行自主协商决定,监管部门只是搭建信息共享和同业沟通的平台。
对坚持法治化原则,包祖明表示,一方面,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既要有创新思维,也要严格遵守现行法律法规及各项内控制度要求,对推出的创新举措,要求反复研究论证并强化法律审核把关;另一方面,坚持依法监管,切实履行监管职能,为银行保险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做好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平至关重要。在谈到坚持专业化时,包祖明强调,一方面,充分发挥银行保险机构的专业优势,如对于一家企业能不能帮、要不要帮、怎么帮,坚持用银行保险机构的专业眼光判断,体现精准服务要求;另一方面,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强专业能力建设,如通过加强对新兴产业、高新技术研究能力,解决对科创型企业“不能贷、不敢贷”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