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挥联合合作优势打造致富之路
——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 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
□ 本报记者 叶 梓

    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二是建议为茶产业立法。 

    从打工者到老板,再到村党支部书记,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带领全村在发展茶叶产业的脱贫致富路上摸爬滚打了15年,昔日漫山的荒坡变成了如今子孙受益的“金山银山”,十余年坚守托起群众致富梦。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周绍军表示,“成为了人民的代表,就可以把我们身边农民的声音传到全国,这是无比光荣的事。”

    贵州省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有着平缓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是种植茶叶的宝地。“茶叶虽好,却不是宝”,大屯村村民喜粮不喜茶,一户人家靠水稻和玉米,一个年头下来,吃不饱也饿不死,日子过得格外拮据,年轻人都一起到广东打工,田土也慢慢荒了。

    看到村里的茶园逐渐荒废,2003年,周绍军做出了回乡带领村民们发展茶产业的决定。通过对村里600亩老茶园的改造和管理,使老茶园焕发了新面貌,逐渐吸引了一些村民加入到种茶队伍中来,通过近3年的努力,茶园面积就增加到了1500多亩。

    “虽然茶园的面积发展起来了,但村里没有茶叶加工厂,真正懂茶园管护技术人太少,茶青的下树率不高,村民们见不到效益,许多人几乎放弃了对茶园的管护,群众也从种茶转向 ‘骂茶’。”周绍军说道。为了实现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品牌化打造,2016周绍军自筹资金260万元,在村里组建了“村社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大屯兆豊茶叶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茶园及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规范化管护。当年,茶园实现“复活”,并在园内建立“宋宝安茶叶育种基地”等20余个茶叶育种基地,翠芽毛峰加工生产线1条,年生产名优茶3吨、大宗茶20吨,人均种茶增收2000元。

    为了确保产业的质量,2018年,周绍军在合作社建立起了“茶园追溯体系”,设置了3个智能监测茶园系统,通过对水分、成熟度、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的监控,确保茶叶的产出和质量。

    在周绍军和合作社的带动下,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稳步增加。据介绍,如今全村已有茶园达2230亩,涉及13个村民组206户。此外,大屯村种茶的技术还成功的带动了周边村的产业,从2005年到2011年,包括大屯等7个村投入人力8万人次,把零星不足千亩的茶园打造成15300亩茶园,昔日的荒山成了“龙塘省级现代高效生态苔茶示范园”,实现了户均一亩茶目标。

    为了把基层农民的声音传递到中央,作为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在参加两会期间也忙的不可开交,白天参加人大会议和讨论,晚上还要整理百姓意见与建议,一刻不得闲。“如今茶叶成为了我们的主要产业,也是我们的一张名片,想要继续做大做强茶产业,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我们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周绍军表示,“如今专业人才的短缺还是农村发展产业的一大短板,只有足够的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加入才能使这些产业做大做强。”为此,周绍军今年带来了两个建议,一是建议国家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持;二是建议为茶产业立法。此外,他还希望通过参加两会的契机,为合作社引进专业的股权专家,实现全民参股,同时也希望能带来专家加入茶叶生产团队,更好更快地打响石阡茶产业品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