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从高速向高质量转变。在零售业变革日益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利好的政策、生鲜电商的迅速扩大、物联网等技术的运用等等,都在为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助力。
生鲜电商快速崛起带动冷链上升
生鲜电商近年备受资本和市场青睐,生鲜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据统计,生鲜电商规模从2012年的35.6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497.1亿元, 2018年预计增长到2356.8亿元,年增长率达到101%。由于生鲜电商产品冷链运输比例远高于初级农产品整体平均水平,这将是带动总体冷链率上升的关键因素,生鲜电商需求也将支撑冷链物流市场的增长基础。
第三方冷链物流适合缺乏大规模投资自建物流能力的中小规模电商。早期生鲜电商多采用自建冷链物流保证服务质量,但生鲜电商目前正处于扩展业务版图的早期阶段,自建物流投资未必能始终跟上。因此,成本低、社会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物流在保障服务质量前提下,将得到更多生鲜电商的青睐。
以电商为主体的生鲜食品配送、自提业务,对于城市工作生活节奏快的白领阶层有较大吸引力,并且带动着冷链物流设备的发展。
食品配送对时效性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由分销网点向消费者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有较大发展空间;以轻型冷藏设备、生鲜自提设备为代表的冷链终端,是解决需求多样化、保证品质的最后一道环节。
无人零售渐成趋势,冷链受到器重
未来,无人零售店将逐步替代传统便利店,并且无人零售店的铺设规模可能远超传统便利店的数量。假设每个无人零售店配置5台-10台商用冷链产品设施,无人零售店对于商用冷链终端设施的新增需求就可达到100万-200万台;如果每台冷链产品设施单价5000元,则无人零售店对应的冷链产业链规模将达到50亿-100亿元。无人零售是带动冷链发展的因素之一。
物联网技术推动冷链智慧化发展
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巨大的冷链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很多物流企业以往采用人工操作为主,在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第一步就是采用条码以及RFID技术的采集设备,来提升其运作效率。RFID技术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冷链生鲜食品行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在冷链上下游中的渗透,物联网带给冷链物流变化有哪些?
向冷链物流的上游深入。当物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消费者就能够很方便地查询到产品的整个原料过程、生产过程以及物流过程。
产品信息公开化。目前消费者很难了解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信息的传递通道不畅通。物联网能够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消费者能随时随地通过合法的途径查询到产品的信息。
自动化程度提高。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在次序链物流中的监测采用自动监测设备进行监测。产品信息的采集获取快捷、准确、安全性更高。
冷链物流成本更低。物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单位的使用成本降低;冷链物流采用了物联网技术以后质量提高,货损率降低,这些也能使成本降低。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冷链发展持续向好
近年来,新《食品安全法》倒逼完善冷链体系。冷链物流是对食品安全的最强有力的保证,食品冷链是个过程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应用在食品运输中。新版《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已有三年。该法对食品安全从生产、运输、贮存、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监管处罚力度。食品安全法规完善和实施,将助推冷链物流发展持续向好。
(来志 伊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