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山东青州农商银行 杜学君

    能在农商银行工作,对我来讲,是一种幸福。

    从1991年刚参加工作起,我在农信大家庭中担任过出纳、储蓄员、会计员、综合柜员、客户经理、外勤专管员再到村镇银行外派高管……不变的是我心中对“农金精神”的向往与追寻。

    18年“临时工”的无悔坚守

    90年代初,系统升级换代,要求脱离手工业务,全面微机记账。记得那是1996年,正赶上一个片区的信用代办站报账,从开账到轧账,中午边吃边干,最多一天结账业务流水到了680多笔。作为一名长期坚守一线的综合柜员,当时的客户送给我一个荣誉称号——“中老年客户的偶像”。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到了邵庄信用社,就愿意找柏泉村的“小杜”,因为无论多么复杂的问题,到了柜台上找到“小杜”,我都能做到耐下性子来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为眼前的老百姓解决问题。我也有幸从1993年到2006年连续13年被所在单位评为“内勤工作先进个人”。

    2006年,我转岗成为一名客户经理,当时面临老客户经理退休,我接过了不良贷款80余笔,余额600多万。面对外勤业务经验少的被动情况,我开始上门核对每一笔贷款,及时做好续贷和诉讼保全。那一年,我带着自己的初心攻坚克难,那也是我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年。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所有的不良贷款都得到了妥善处置,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程度上维护了集体的利益。

    离家6年的炙热考验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2013年8月7日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接到人力资源部的通知,要求我作为青隆村镇银行筹建组的一员赶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筹建东光青隆村镇银行。第二天,我驱车300多公里,赶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作为分管业务和综合管理的副行长,全新的环境,陌生的面孔,一切都是新鲜的;员工的培训,办公场所的装修和验收,开业前的筹备等工作都是陌生的……所有的艰辛和坎坷,都是为了坚守自己的初心,都是为了不辜负组织的重托。终于,2013年11月26日,东光青隆村镇银行正式开业了。在负责业务拓展的同时,2014年10月份,我有幸完成了东光青隆村镇银行龙王里和大单两家支行的选址、装修等开业准备工作。

    2014年11月,由于工作需要,我再次作为筹建组的主要成员,被调到聊城市东阿县筹建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作为新兴的农村金融机构,募集股金本应是十分容易的事情,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多优质企业都想办法、托关系入股。可是到了东阿当地,却发现情况大不一样,由于当地银行的竞争和排斥,前期筛选的二十几家优质企业全部不同意入股。某银行意见十分明确:只要在该行贷款的一律不得入股村镇银行,否则结清全部贷款。

    此时,同期筹建的高唐、莘县两家村镇银行筹建工作进展顺利。而东阿青隆村镇银行的筹建工作被动地回到初始状态,股金募集从零开始。我们只能在东阿经济开发区的几十家企业挨家挨户跑,可是结果不尽人意,回复的声音都是不愿入股。后来,我们甚至动员了济南、茌平、淄博有意向的企业。然后,直接与该银行表明态度:“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国家政策要求,是大势所趋,即使我们不来,肯定也会有其他的村镇银行来东阿安家落户。”天知道我们碰了多少壁,吃了多少闭门羹……

    我们必须成功!经过不懈努力:7家当地企业、1家济南企业和1家淄博企业入股2940万元,青州农商银行入股3060万元,6000万元股金全部到位,试营业当天发放贷款12笔3040万元;存款开户112户3300万元。2015年9月28日,东阿青隆村镇银行顺利开业。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里,我穿戴整齐、佩戴了党徽和工牌,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方向——青州市。那是青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所在地,青州市驼山中路3188号的农商行大院是我们的根据地。那一刻,我的心回了家。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开业当年年底,东阿青隆村镇银行存贷款余额均达到了1.1亿元。

    感恩生活、热爱工作、奋斗在路上

    每一次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不懈的努力,离不开农商银行这个大家庭给予的指引与鼓励。每一次的浴火重生,让我更加坚信:“无论遇到多么难的事情,只要迎难而上,勇担当勤作为,总会有解决难题的办法。”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是责任心,青州农商银行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一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在工作中我始终怀着一颗知恩、感恩的心,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风貌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事业上的全身心投入,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是幸福的源泉,要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家庭是大后方,后方安定幸福,家庭成员方能放手去拼搏、去奋斗。家庭永远是我坚实的后盾。所有的成功,更离不开农信大家庭的这个平台,没有平台的支持,什么目标也无法实现,职业理想更是无稽之谈。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永远在路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