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韶华飞逝。转眼间,我离开家乡,进入信用社工作已有10多年了。特别是自己也转换角色成为父母,每当在夜深人静怅惘失落时,思父想母之情常常油然而生。
那一声声喊着我乳名的呼唤,总能唤醒我心底的柔软;那一句句带着泥土气息的叮嘱,是我走遍万水干山,也寻不到的最妥帖的温暖……
我的父亲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在那物资极其贫乏的年代,父母能把我们兄弟姐妹5个养大成人,实属不易。
在“扫盲”运动中,13岁的父亲,一路跌跌撞撞读到了高小毕业。毕业后,在全国大炼钢铁的热潮中,他被分配到家乡的矿石厂。那时,他单薄的身体怎能挑起那些沉重的矿石、钢锭。
没过多久,他就被安排去了煤矿。井下阴暗潮湿,采掘、运输等工作基本都依靠人力,他瘦小的胳膊无法抡起沉重的铁镐,也无法将满满的一筐煤从井下拉到井口。几个月后,父亲就累病了。
后来,领导问父亲擅长做什么,他说会算术,于是父亲就被安排到材料供应科担任统计员。没曾想,在这个岗位上,父亲一干就是30多年,直至退休。
在计划经济年代,统计员是一个重要的岗位,职责之一就是定期向上级报送各类报表。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一切靠手工记录的年代,父亲因此而获得了去市区送报表的机会。记忆中,每年送报表开会的日子,是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他要么带我们其中一个坐车进城,要么回来时带糖果零食给我们。甚至,带我们坐车进城,也成为奖励学习进步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些久远的回忆,因为有父亲无声的疼爱,甜蜜了我整个清贫的童年。
七八十年代,很多人觉得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工作赚钱,尤其是很多农村的孩子,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后就去广东打工赚钱。因此,很多乡邻都不理解父母供孩子读书的做法。但是,我的父亲始终坚持供我们读书,可以说竭尽所能,不惜倾家荡产。
记得当时,父亲曾反复跟我们强调:只要你们能升学,砸锅卖铁我都要供下去。最困难的那几年,我们兄弟姐妹5个要同时上学,一到开学,父亲就头痛起来,想起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他就睡不着。即便如此,他从来没有让我们放弃过,也没有跟我们提过其中的艰辛。只是那些日子,他时常眉头紧锁,却总是在我们开学的头天晚上把学费给我们,挥手目送我们离家求学。
回想这30多年来,似乎总是父亲看着我们的背影挥手告别。不管是我们去外地求学,还是工作,每一次都是父亲送我们出门、上车,一次次看着我们的背影消失,又一次次期盼我们归来。这期间的目送与迎接,父亲是何种心情呢?不舍、期待或是骄傲?又或者各种心情都有。
那期待的目光,在今年9月我送儿子上大学时,才深有体会。而往后的人生,我也将要一次次目送儿子离家。挥别一个背影的转身离开,心里空空荡荡,竟如此酸涩。人生沧海桑田间,唯有这些期盼的目光,静悄悄地牵动着我们的心,也让我在这相聚离别中,体会到酸甜苦辣的滋味。
父亲是积极向上、永不低头的人。在大姐和我参加工作之前,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他身上,压弯了他的背,却始终压不垮他积极向上的意志,始终浇不灭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父亲也很聪明,虽然仅高小毕业,但完全凭自学,就会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自拟的对联也工整对仗,他常说,“仁义礼智信”“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懂些族规民俗、罗盘风水、人情世故和红白喜事的礼仪等。这些对他那个年代、那个学历层次的人来说,尤为难得。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凭着自己的热情和无私,常为乡里乡亲帮忙张罗红白喜事、写对联等。这些事既动脑又动手,但是他始终坚持帮忙,且不收酬金。父亲坚持着他的小善大爱,也始终注重培育子女的善良品性。
树木的繁茂离不开土地的养育,儿女的成长归功于父母的辛劳,在父母博大温暖的胸怀里,真正使我感受到了父爱无疆,重如泰山。
最近几年,年岁增长的缘故,老父亲逐渐出现各类病痛,我们也终于意识到父亲在逐渐老去。去年回家过年,我与父亲同行,即使我慢慢地走,总感觉父亲比我慢半拍。看着他一高一低地跟上来,眼里不由得湿润。
我不禁想起10多年前,父亲送我去单位上班那一幕。
那天,父亲格外高兴,一手牵着我,一手提着行李,一路叮嘱着:“如今你长大了,参加工作,到单位什么都要靠自己,工作上多做点,人为什么长两只手、一张嘴,是要我们多做事,少说话,以后要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在新地方,跟单位上的同事团结好,谦虚和善点,你很快就会适应的……”
临别时,父亲又充满期待地对我说:“儿呀,生活上我不担心,你早就独立了,以后工作上我相信你也会很快成长起来……”
一字一句,至今清晰如昨。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背影,那一刻,两行温热而内疚的泪水,顺着我的脸颊滑了下来。
这世上,能有谁,让我如此安心地被牵着手放心前行?能有谁,让我在迷茫时可以全力依靠?唯独父亲,用他含蓄深邃的爱,用他勤劳宽厚的品质,一直我的在身后,激励我,鞭策我……
许多年来,父亲的叮嘱一直影响着我。因为父亲的教诲,我懂得把自己放“低一些”,始终保持一种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谦虚心态;因为父亲的教诲,我懂得在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现实社会中,守望自己的心灵花园,找寻自己人生的航标。
是父亲,让我永葆积极向上、永不臣服的姿态;是父亲,让我在“低洼之处”得以汲取养分,心存善念,勇往直前,最终收获我对农商事业的热爱与坚守。
父亲给的这份温暖,这份叮嘱,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前行路上,荡漾在我渐行渐远的岁月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