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度,对于农商银行来说,既是艰巨的任务,更是实现发展的利好契机。
机遇与挑战
机遇方面:一是有效解决外出人口返乡创业问题。国家提出振兴东北经济,会有一部分外出务工农民、大学生等人群回到家乡发展事业,将带来更多的有效金融需求。二是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中央决定再延长30年承包合同,延长承包期限对于农村“两权”抵押,会为推进“两权”抵押借款提供有效的保障。三是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带来重大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推行后,政府部门会加大对“三农”方面的投入,将有一大批涉农项目、涉农工程在农村铺开。农商银行可趁势抓住机遇,吸收资金,发放贷款,夯实农村基础市场。
挑战方面:从内部来看,舒兰市地域大、行政村多、人口分布分散,金融服务配置不足。从外部来看,一是外出打工人口逐年上升,贷款需求逐年下降;二是有的农户盲目投资,贷款申请通过率较低;三是部分农户信用观念较差,逃废债务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从政策来看,涉农贷款风险较大、成本较高,而其风险补偿机制相对匮乏,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对称,严重影响金融机构支持农村经济的积极性。
对策与建议
坚持实施产业引领,着力打造富裕乡村。一是定位龙头项目。要找准龙头企业,定位龙头项目,将金融服务传导至产业链上下游,发挥辐射效应,带动乡村致富。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在经营方式上,向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倾斜,重点支持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在经营范围上,坚持以从事种植、养殖、农机、果蔬、旅游采摘、经济作物、特色农业、农业服务等农业生产项目为主。在担保方式上,扩大抵押担保特别是动产抵押的适应范围,在推进“两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拓展应收账款质押、存货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品种;创新保证担保方式,根据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关系,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等贷款方式,加强与担保机构合作,放大担保倍数。在利率定价上,坚持市场化原则,考虑资金、风险、管理、资本等综合成本,科学合理确定价格,实现收益与风险相匹配。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着力打造普惠乡村。一是实施产业链金融。要以舒兰龙头产业为核心,通过生产、收储、加工、销售环节,发展上中下游客户,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场”贷款模式。二是实施订单农业金融。以农业订单、生产合同为依托,对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增信支持。三是实施产业集群金融。针对集中连片的新型主体,与协会合作,探索“协会+基地+成员”金融支持模式。四是建设综合服务体系。依托遍及城乡的服务网络,强化助农服务点、金融超市、智能自助网点建设,通过“物理网点+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建设,形成立体多元的服务体系。五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加强与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以及农业保险公司业务合作,开创“银行+担保”“银行+保险”的业务合作模式;加大与地方政府财政、农经等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有效应用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政策,将贴息和补偿资金的额度、频度与贷款的授信额度、偿付期限有效衔接,作为还款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防范农业经营主体运营风险和自身信贷风险。
建立农村消费金融,着力打造活力农村。一是开展常态化“进村入户”营销活动,逐户建档立卡。二是紧密对接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进程中产生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金融需求,加大消费金融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帮助农民实现基本生活目标。三是拓展自助金融,在现有助农设备的基础上布设自助设备,满足农村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消费需要。
深入开展信用建设,着力打造诚信乡村。一是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与地方政府、财税、工商等职能部门有效对接,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准确收集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协调机制。二是加强客户名单管理。将潜在信贷客户的还款能力作为等级分类的核心标准,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客户信息数据库,实行潜在信贷客户名单管理模式。三是加强信用等级评定。开发传统信用资源,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等级评定工作相结合,探索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级模式和评级方法,实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信等级管理。四是打造农村诚信环境。要持续开展好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工作,提高信用意识。对信誉好、主动按期还款的农户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对不讲诚信的贷款者公开曝光。
创新发展绿色业态,着力打造生态乡村。一是支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对于符合“绿色信贷”准入条件的项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打造乡村示范村,确定吉舒街道曙光村、环城街道群岭村等15个行政村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振兴新途径。三是打造乡村振兴新项目,依托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两大要素,强化“平安稻香小镇”“南阳俄罗斯风情小镇”“凤凰山文旅休闲小镇”等项目,在金融支持上,强化资金、政策和制度保障,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