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9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依托优势 开发深山里的“黄金”产业
重庆石柱县供销合作社依托社企构建蜂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农脱贫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通讯员 杨耀文

公司的蜜蜂都选在山清水秀的地方饲养。
品质优良的黄金蜜。

    “刘多明50群,陈传洲50群,谭兴海80群……”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石流村便民服务中心,近20名蜂农兴高采烈地领取中蜂种蜂。

    “中蜂”,即中华蜜蜂,是我国独有的蜜蜂当家品种,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石柱县山区面积广阔,具有独特的丘陵山区地理特征、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环境天然无污染、植被丰富等自然条件,是养殖中蜂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石柱县以发展中蜂产业为抓手,通过集中打造区域性大户、对接脱贫、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引智引力推动了石柱蜂蜜高品质发展、立体延伸,中蜂养殖规模逐年扩大。同时,石柱县委、县政府还确立了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来发展中蜂产业的思路。

    石柱县供销合作社充分履行职责,依托社有企业重庆万寿山中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运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养殖园+家庭农场+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蜜蜂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扎实开展中蜂饲养基地建设、蜂蜜收购、蜂蜜产品认证、加工和销售等工作,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和经营一体化,促进了中蜂产业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要想卖得好  质量必须跟上

    “通过采取蜜蜂合作社保护价收购和指导价销售、中蜂公司与农户合作经营的方式,蜂蜜价格从最初的40元/公斤逐步提高到现在的150元—180元/公斤。” 重庆万寿山中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苠方表示,“纬度28°—38°、海拔1000m—3000m、温度适宜且稳定、相对湿度70%—90%、光照时间长、山地地形、生态环境好”为中蜂养殖的7大黄金指标,符合条件越多,越适宜中蜂饲养。而石柱县7大指标完全具备,是中蜂养殖的“风水宝地”。尽管如此,由于之前养蜂规模小,养殖环境脏、乱、差,蜂蜜的品质上不去,价格也上不去。为此,公司从一开始就制定了“走高端路线”的发展思路,着力在蜂蜜品质上下功夫。

    为了形成中蜂饲养规模,公司在县内各个适养区成立了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依托,建立统一规划、统一规范化的蜂箱、统一规格化的存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引种和繁殖、统一加工和销售的中蜂养殖“六统一”规范。“统一的规范操作只是提升品质的基础,想要获得高品质的蜂蜜,还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孙苠方表示,公司坚持将蜂蜜品质要求贯穿于中蜂饲养和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在源头,培育和供应抗病、抗寒、抗暑、零星采集能力强的优质中蜂种群;在场地选择上,确保饲养环境干净、整洁、安全。整齐、有序摆放蜂群,让蜂与自然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蜂群被感染,首先采用隔离的方式,进行物理方式防病治病,严格控制使用药物,杜绝使用抗生素。若疾病不能被治愈,则会就地销毁蜂群。

    当然,想要获得高品质的蜂蜜,只是注意这些方面还远远不够。“要想蜂蜜好,取蜜也得讲技巧。”孙苠方告诉记者,公司严格规范取蜜程序,坚持只取成熟封盖蜜,坚持取蜜器具的清洁卫生。据了解,有的蜂农为了提高取蜜的效率,曾尝试用机器代替手工取蜜,但由于蜂脾的封孔程度参差不齐,机器会将水分还未完全蒸发的不合格蜂蜜一并取出来,从而影响到蜂蜜整体的质量。在检测结果上就会显示为蜂蜜掺了假,对蜂蜜的销售影响很大。此外,公司建立诚信养蜂档案,将全县蜂农的养蜂情况录入数据库。哪个养蜂户的蜜蜂质量出现问题,就上黑名单曝光。以此确保蜂蜜100%纯正,杜绝了掺杂使假。

    在确保蜂蜜质量的前提下,公司制定了每公斤100元的最低保护收购价和每公斤140元—240元的蜜蜂市场销售指导价格。同时,鼓励农户在高于保护价基础上以每公斤160元—240元的指导性价格自己销售。若农户自己没有销售门路,公司以保护价收购,保证收完收尽。

    在公司的带动下,中蜂产业已成为全县蜂农长期、稳定、可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全县20余万公斤蜂蜜,当年全部销售完毕;2013年的蜂蜜刚刚上市,就已被全部订购;2015年,蜂蜜的价格已经提升至160元—170元每公斤,最好的品种每公斤可达290元左右。

    效益提升了  责任不能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是贫困问题。确保55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我国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参与国家扶贫事业,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的发展机遇。

    扶贫,中蜂公司义不容辞。

    围绕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要求,中蜂公司从技术服务、直接带动以及产业扶贫三个方面入手,大力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增收。

    “他们这些技术员要求严哟,几乎每天都要到我们这里来实地查看蜂群情况。指导我们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对蜂群进行箱外检查,看蜂门口蜂群进出是否正常,还指导我们每5—7天进行一次开箱检查,看糖、子蜂的情况是否正常……”石柱县洗新乡五坪村田坝组的贫困户余修海谈起中蜂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滔滔不绝。

    “民间有‘养一桶蜂胜种两亩地’的说法,按一个家庭以粗放型方式饲养30群蜂计算,一年便可收入4.5万元。因此,养蜂是一个时间短、见效快的脱贫方式。”孙苠方告诉记者,为了让农户更快掌握养蜂技术,公司以“1个片区社会化服务技术骨干+5个贫困户+N个蜂农×每单元50群蜂”的网络体系,试点推广中蜂产业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配备了47名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将新发展饲养大户、贫困村、贫困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将中蜂饲养的春季繁育管理、春季流蜜期管理、渡夏期管理、秋季流蜜期管理、取蜜管理、越冬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7个关键环节全部纳入社会化服务范畴。在此基础上,按服务区域、对象、数量、内容与责任,定点匹配技术服务人员。要求技术人员每天必须对蜂群进行检查,并做好工作日志。目前,纳入社会化服务体系的13个乡镇281个农户的6069群中蜂,成活率达90%以上。

    在公司的技术扶持下,余修海的蜂群从100箱发展到了110多箱。到年底,可收取600余斤成熟封盖蜜,收入可达8万余元。扣除买种蜂本钱1.5万元和饲养成本5000元,纯收入可达6万元以上。“纯收入6万余元,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这顶‘贫困帽’不光荣,这下我终于摘掉了。” 老余发自肺腑地说道。

    除了为养蜂户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公司还利用10个养蜂基地直接带动352个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公司会在5年时间内带领这些贫困户发展中蜂产业,每年每户分红1000元。5年后,再返还每户1万元。这样一来,1个贫困户5年可从公司分到1.6万元的分红。在此期间,公司还会手把手教他们养殖蜜蜂,带领他们彻底脱贫。”孙苠方表示,公司在河嘴乡旗峰村由11个养蜂能手对41个贫困户410群中蜂进行集中饲养,确保每个贫困户每年按股分红1000元以上;在龙潭都会、金竹和农、新乐九蟒、洗新宝合、白果、万寿6个贫困村帮助142个养殖户发展中蜂2125群,确保每年每群蜂产蜜10斤,收入1000元以上。此外,公司还帮助马武、六塘、枫木等乡镇贫困户转变成为中蜂养殖专业大户。通过产业转移带动就业贫困户105个,确保每年户均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在接下来,我们会重点打造立体现代农业,实现中蜂养殖和传统农业融合发展的新目标。”孙苠方表示,公司将实施 “养中蜂、栽果树、种药材”绿色创新发展模式,延伸中蜂发展产业链。利用荒山、林地、承包地栽种各类果树、套栽药材,既作中蜂养殖的蜜源,又增加农户种植收入,实现现代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多重效益。

    名片

    孙苠方

    重庆万寿山中蜂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者:在品牌建设上,公司做了哪些努力?

    孙苠方:公司广泛引智引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进行对接,建立高品质蜂蜜质量管控体系,实施全程质量管控。同时,创建高品质蜂蜜加工工艺,制定优质蜂蜜、高品质蜂蜜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及QS认证,促进石柱蜂蜜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公司还统一设计了石柱优质蜂蜜和高品质蜂蜜品牌包装并策划相应的营销方案。目前,公司已推出“老深山”“黄连花蜂蜜”“野山蜜”“石柱蜂蜜”等高品质品牌蜂蜜。其中,“黄连花”土蜂蜜通过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以及黄水等旅游景区的宣传带动,在重庆地区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往往供不应求。

    记者:在中蜂产业发展上得到了哪些扶持政策?

    孙苠方:目前,全县中蜂产业已覆盖33个乡镇(街道)70%以上的村组,蜂群规模达68150群,蜂农达4815户,拥有蜜蜂专业合作社8个。预计全县年产蜂蜜60万斤,总收入可达7000余万元,蜂农户均年收入可达1.4万元以上。中蜂产业发展如此迅速,与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石柱县供销合作社从财力、人力、物力各方面倾其全力,为中蜂产业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县扶贫办、计生协会、计生委等部门都安排了一定资金为养蜂农户给予购买种蜂经济补贴;中益、桥头、河嘴、金竹、溪新、六塘等乡镇,党委、政府亲自规划、布局中蜂产业发展,落实专人负责中蜂基地建设,推进了全县中蜂产业的发展。

    记者:下一步,公司的规划是什么?

    孙苠方:公司计划成立中蜂学校,为蜂农提供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同时,也为中蜂产业发展储备人才。另外,公司将重点建设养蜂基地,着力培育养蜂专业大户,建立家庭中蜂养殖农场。农场一是要上规模。家庭中蜂养殖农场养殖规模必须在100群以上,有专门的养护人员,专职从事养蜂产业。二是要上档次。养蜂技术规范,养蜂设施设备齐全规范。三是要树典型。通过建立中蜂养殖农场,为当地蜂农树立学习的榜样,做到有看点、有亮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