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各地农商银行在改制后都有意识地进行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的条线划分,并分而专攻,但面对“三期叠加”以及监管干预趋严、互联网金融冲击、同质竞争加剧的经济金融新常态和交易风险、成本陡增的不利因素,农商银行的批发业务增速逐渐放缓,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势,实现经营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农商银行迫切需要将零售业务作为发展的侧重点,发挥零售客户具有体量小、数量多、业务离散、风险分散等特征,有效开拓个人金融市场空间,创造出稳定的新增利润来源。
突出产品创新,拓宽服务领域。金融产品是服务的依托,是银行机构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更是银行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当前,由于农商银行起步较晚,相比于四大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经验不足,针对产品研发的长效机制和人力财务配置不够健全,同时由于体制和管理的相对落后,导致零售产品基础薄弱,在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客户个性化、定制化、客制化的当下,农商银行相对简单的零售产品体系与个人客户逐步增长的多样金融需求已形成矛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农商银行必须注重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具体而言是两个层面,一方面,通过优质客户服务和产品创新研发建立联动机制,以优质客户服务体验为抓手,在客户服务环节收集需求信息,驱动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研发过程,打造适合目标市场的优质产品;另一方面,结合客户分类营销策略,以产品创新为推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达到有效抢占目标市场、业务领域,充分挖掘潜在客户的市场竞争目的,最终实现新产品过程驱动和营销推广的良性循环。
强化客户细分,实现精准营销。进行市场细分,梳理客户层级,识别客户群体,有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目标客户的精准营销,从而稳固利润来源,进一步开拓银行与客户的双赢局面。在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做得较好的国内外先进银行,无不是把客户细分作为开拓零售银行业务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对高净值客户和潜在大客户的细分研究更是精益求精。农商银行的根据地虽然在农村,但随着城镇化的逐步推进和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昔日的农民逐渐市民化,跨区域分支机构逐渐常态化,在这种内外形势的变化之下,地方农商银行需要进一步开阔眼界,既要眼光向内,继续巩固县域市场基础,又要眼光向外,抓好域外分支机构的经营管理,做好这一点,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抓好客户细分,要在新的市场格局基础上,从以农户为目标的客户细分逐步向新农村、新城镇、新区域的客户细分转变,增强客户细分的广度;从以尾端、低端为主的底层客户细分逐步向高净值、大客户细分转变,增强客户细分的高度;从以简单客户细分为抓手向精准化、网络化、多元化客户细分转变,增强客户细分的深度,通过客户细分的多种手段,实现农商银行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对接,增强客户营销的有效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业务经营盈利水平。
加大科技投入,顺应时代要求。在金融科技日益超前、互联网金融加速渗透、同业竞争不断趋同的外部环境下,加大科技投入是商业银行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近些年,国内外先进银行零售业务之所以能够不断创新,除了先进的业务理念外,离不开有力的科技支撑。鉴于此,农商银行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保证人财物资源的充分供给,并有计划的开展支持零售银行业务创新的系统改造。一方面,加强科技部门建设,支持零售业务科技创新的理念落地,打造完善的后台系统和便捷的电子服务网络,保证大量用户利用电子渠道访问的情况下服务处理和响应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增强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云计算存储、大数据处理功能将物理网点、一线柜台服务的客户信息转化为有助于产品研发、客户细分的相关知识,形成常态化数据分析和研发能力,从而以科技品质实现零售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的提升。
转变服务观念、更新经营理念。当下,是一个互联网金融主导金融创新话语权的时代,互联网金融在向传统银行渗透的同时,也向客户传播了互联网金融资源共享、交易透明、便捷高效的经营特点,客户的需求观念和服务概念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很多人简单的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通过网络渠道投放小额信贷,其实这是表象,从深层次讲,互联网金融能够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以客户中心”的经营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事实上,国内很多商业银行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经营口号,像招商银行的“因您而变”和工商银行的“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等。农商银行也应顺应市场变化,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实现服务理念的流程再造,并形成贴近市场需求和客户要求的品牌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