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原有20个基层社和7个社有企业,2005年,除盐业和烟花爆竹专营外其他企业全部改制退出,一度成为基层网络空白县。近年来,灵寿县供销合作社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系为核心,在重组重建基层社中,探索实施“两社融合”模式,打造乡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因时而动/加快重组步伐
据灵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时兵江介绍,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农民开始有目的地向联合互助生产转变,自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到2010年,灵寿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300多个,协会20多个。
“单个、孤立的合作社,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把农民组织起来,但受区域条件、成员数量、资本规模等因素限制,难以摆脱规模相对较小、实力较弱、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困境,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中的专业化与组织化问题,但也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没有形成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组织经营网络,难以发挥为农服务主导作用。”时兵江说,针对上述问题,灵寿县供销合作社经过深入分析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规律和发展优势,根据省、市政府关于深化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加快了基层社的重组重建步伐。
2011年,按照“政府主导、县供销合作社主办、农民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由县供销合作社牵头,以乡镇为单位,依靠本地发展规模大、综合实力和带动力强、信誉好的专业合作社或其他涉农经济组织,联合辖区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通经营网点等重组重建了乡镇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探索实施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及龙头企业带头人+村‘两委’干部+乡镇政府+县供销合作社”“四位一体”的组建模式。
为了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加入到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体系,进一步紧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灵寿县社在组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同时,联合本辖区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以乡镇为单位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基层社与联合社之间的理事会成员相互兼职,促进了两社之间的深度融合。
在这一体制中,乡镇辖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头人,村“两委”干部或社会能人任新型供销合作社理事或理事会副主任、主任(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理事会成员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担任);乡镇主管领导兼任理事会名誉主任;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班子成员兼任执行监事。通过县供销合作社引导、乡镇组织、村级参与,将原来各自为营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系在一起,构建了覆盖乡镇的现代农业服务联合体。
时兵江告诉笔者,目前,灵寿县已在全县15个乡镇成立了“两社融合”模式的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及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23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入到供销合作社服务体系,涉及涉农龙头企业16家、工商业者29户、农民经营大户14家、村“两委”干部56人。
规范运营/强化合作制原则
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位居供销合作社服务现代农业的最前沿,是服务“三农”的具体实施者。灵寿县新型基层合作社及乡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由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组建,成员为当地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企业、经营网点负责人。乡镇政府按程序主持召开两社的成立及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通过选举办法,选举产生理事会成员及执行监事,县供销合作社全程监督并予以指导,确保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组建的合规合法。此外,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机制。两社的权力机构均为成员代表大会,所有社员地位平等,选举和表决,实现一人一票制。成员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成员变动、项目建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重大事项都要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能实施。
“为了规划管理,‘两社’均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决策、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执行监事对理事会工作进行监督的工作机制”,时兵江说,“我们还细化了职责,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规程、制度。”在经营中,按照各成员特点,实行统分结合,即:基层社统一生产、经营规划,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产品销售,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盈利返还,统一职业培训;在生产过程中各成员社实行独立经营。因此,既维护了成员社自身利益,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各合作社生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基层社通过联合社这一平台,将经营、服务网络延伸到了农村的田间地头,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联合社充分依托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功能,丰富了服务内容,为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
基层社与联合社相辅相承的融合发展,推动了农民合作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灵寿县社将原有涉农合作经济组织分散的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环节和资源整合、衔接起来,打造产业链条,实现“单一化”向“多元化”经营转变,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目前,已培育重点龙头企业6家,建立“龙头企业十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的产业化经营链条10个。
时兵江举例说,利用食用菌种植业废弃的菌棒(中药材废弃物)作为有机饲料添加成分供应给养殖业,又让养殖业中的粪便,进入沼气站,发酵后产生的沼气作为清洁能源使用,而沼气渣液又可作为有机肥料供应给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种植业中修剪下来的树枝和秸秆粉碎成木屑后,又拿回去做了菌棒,种植各种食用菌……由此循环往复,通过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形成了一个现代农业、废弃物利用、生物质燃气和绿色发展的可盈利循环经济产业链。此外,青同镇供销合作社和青同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联合发展,不断创新,共同建立供销产业园区,建成以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为基础,集采摘、垂钓、观光旅游、生态餐饮、农民职业培训于一体的农业园区1200亩,为促进当地农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5年,青同镇的基层社和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在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目前,已发展社员1578名,涉及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个,涉农企业8个,村“双委”干部13人。
(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