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县域中小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现象日益突出。农商银行作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要承受不良贷款“双升”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要提质增效服务实体经济,以发展来缓释经营风险。本文就江苏高邮农村商业银行所在县域,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及农商行 “难贷款”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两难”问题主要原因
当前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与农商行“难贷款”现象,既与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有关,也有微观主体自身、市场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主要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企业自身经营问题逐渐暴露,经营质态下降、缺少有效担保等,难以达到和满足银行新增贷款条件。农商行“难贷款”方面,有观点认为是银行惜贷,但银行为什么会惜贷?从农商行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风险控制压力加大,导致银行惜贷。不良资产处置难度高导致惧贷。存贷款利差进一步收窄,也降低了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常见做法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农商行作为县域本土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灵活以及点多面广、地熟人熟的优势,与企业携手共进,助推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发挥经营灵活优势,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农商行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贷款流程、经营决策方便快捷。为简化贷款手续,积极为中小企业开展年审制综合授信,将辖内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纳入“年审制”名单库管理。
加强信贷产品创新,服务中小企业轻松贷。农商行积极创新信贷服务模式和信贷产品,通过量身定做信贷产品、创新担保抵押方式、优化信贷服务方式等多种措施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改进信贷服务方式,缓解企业还贷压力。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对困难企业做到不抽贷、不压贷。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落实循环贷、转续贷、展期、借新还旧以及协调财政应急资金还贷等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还款方式,解决银行贷款难放和企业贷款难问题。
落实有保有控原则,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一方面支持有订单、有效益、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企业资金需求,积极跟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发展;另一方面,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支持节能环保行业发展,促进化解过剩产能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协调企业增贷压降,缓释担保企业代偿风险。为有效缓解企业代偿压力,通过增贷的方式帮助担保企业暂时渡过担保代偿难关,依照担保企业实际状况,发放少于或等于担保对应额度的贷款,用于履行代偿责任,同时签订分期压降计划,逐步予以压缩。
虽然近年来,农商行通过改制转型发展,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部分县域未设立政策性担保基金或专项担保基金,或需要企业再提供反担保,融资担保行业发展缓慢;二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改革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仅靠自身化解,难度大,需要当地政府的帮助与政策扶持;三是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动力不足,对贷款结构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考核重视不够;四是部分银行机构不规范竞争,盲目抽贷、断贷,中小企业发展缺乏有效引导,盲目扩张投资现象较多;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部分企业老板跑路、恶意骗取贷款、转移企业资产逃废债等严重扰乱金融秩序。
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贷款难放的问题,除了农商行自身坚持立足“三农”、服务小微战略定位等方面工作以外,更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可以从解决贷款担保难、引导企业转型发展等方面着手:
强化政策性担保,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市、乡两级政府协调成立规模以上企业专项担保基金,强化政策性担保作用。对担保基金担保的贷款形成不良或损失的,可以由银行、政府按一定的比例分别承担。在解决小额担保问题方面,可以成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满足种养殖农户致富创业热情;协调相关保险公司,加大对农村种养殖等产业的保险扶持力度;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支持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
坚守本土银行职责,政府牵头主动服务。农商行作为县域地区信贷投放最多的银行。农商行则应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中小客户市场,与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实行错位经营的信贷战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地方政府则应在财政资金存放、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对牵涉多家银行的企业贷款,可以成立协调小组,对本地区金融机构就抽贷、压贷行为进行统一协调处置。
运用考核手段,逐步调整信贷结构。着力支持小微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逐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可以对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和质量进行单独考核,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不良贷款问责和免责制度,明确正负面清单,对小微企业贷款给予适当的不良容忍度,提高客户经理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
提升企业经营质态,缓解放贷“后顾之忧”。一是由省联社或地方政府牵头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视情况收购农商行接收的部分房产等抵债资产进行市场化处置。二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高信用良好企业的抵押物折扣率,降低担保费率。三是密切跟踪市场变化趋势,密切关注产品销售率走低的变化趋势,以销定产,以避免和防止新一轮产品积压占用过多资金。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进度,提升地方金融生态环境。成立银行、公安、法院、环保、工商等多部门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个人与企业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以最大程度减少金融机构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政府部门出台更加严厉地打击非法集资、民间高利贷融资等违法行为的措施,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金融债权执行机制,将乡镇企业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到乡镇园区的目标考核,推动乡镇协调,帮助金融机构清收处置不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