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象征符号,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消费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全国共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4000多家,分布在湖南、江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烟花爆竹生产和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90%,主要出口到美洲、欧洲、东南亚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烟花爆竹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2015年这10年间,全国烟花爆竹产值由不到20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600多亿元人民币。在湖南浏阳、醴陵,江西上栗、万载等主产区,烟花爆竹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重要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随着烟花爆竹标准化意识不断提升,标准化工作力度不断加强,标准制修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成果显著。行业安全与质量水平逐年提升,事故率逐年下降,对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影响深远,但烟花爆竹行业整体素质偏低,市场竞争不够规范等情况依然存在。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成果任重而道远。
标准化建设成果显著
规范生产 行业发展
标准化在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外交外贸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烟花爆竹标准化起步比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监管部门为了规范爆竹生产,加强管理,引导行业发展,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先后制定了烟花爆竹用原辅材料标准,烟花爆竹生产、管理标准,烟花爆竹生产、贮存设施建设标准,烟花爆竹产品基础标准和各分类标准,烟花产品燃放标准,以及一批省地方标准和安全生产行业标准。另外,有意识的烟花企业为了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或开发出新工艺、新产品时制定了一些企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力地规范了烟花爆竹行业的安全生产,促进了行业的发展。
在烟花爆竹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近年来,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不断建设烟花爆竹标准化体系,根据标准的适用范围和隶属关系,将标准体系分为四层,即基础通用标准分体系、方法标准分体系、产品标准分体系和管理标准分体系。每个分体系又由若干子体系组成:基础通用标准分体系由基础标准、名词与术语、分级分类、等子体系组成;方法标准分体系由设计规范、试验方法以及安全评估等子体系组成;产品标准分体系由原辅材料标准、专业类标准以及个人消费类等子体系组成;管理标准分体系由管理标准分体系由燃放标准、生产安全标准、经营标准三个子体系组成。
据统计,烟花爆竹标准化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烟花爆竹标准制定工作不断加快,标准的成果得到颁布和实施,目前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共46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33项。目前正在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共28项,其中《烟花爆竹 爆竹》、《烟花爆竹 喷花》、《烟花爆竹 升空 第3部分 旋转升空烟花》、《烟花爆竹 吐珠》、《烟花爆竹 旋转》、《烟花爆竹 玩具 第1部分 玩具造型》、《烟花爆竹 玩具 第2部分 线香》、《烟花爆竹 玩具 第3部分 烟雾》、《烟花爆竹 玩具 第4部分 砂炮》9项标准已进入出版阶段。
标准成果的影响提升
社会和经济效益明显
标准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决定了标准的质量水平,是产品安全与质量的保障、行业发展的先导。如何减少烟花消费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烟花爆竹标准制修订工作是确保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是提高行业安全环保治理水平的保障。因此通过制修订烟花爆竹标准,严格产品分类,细化产品类别;对产品类别的结构、燃放轨道进行规范;将产品基本定型;同时细化测试方法,将产品检测项目进一步细化,更细致全面和科学地进行产品检测,确保产品燃放的安全可控,是提高烟花爆竹消费安全的重要措施。
通过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烟花爆竹产业迈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产量、产值逐年提高,安全率逐年上升。其中《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烟花爆竹 礼花弹》、《烟花爆竹 组合烟花》、《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大型焰火燃放安全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影响重大,给整个产业带来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如《烟花爆竹 安全与质量》(GB10631-2013)主要从烟花爆竹安全可控、环保、科学方面对旧版进行修改,使标准内容更符合烟花爆竹行业的实际情况,严格要求政府监管部门以及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掌握新版标准规定,按标生产,按标经营,按标监管,对规范行业生产、经营和消费秩序,加强行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烟花产品研发从传统型转向安全环保型产品,推动烟花爆竹行业提质转型,提升企业和消费者安全质量意识,保障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促进行业朝着绿色低碳方向科学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烟花爆竹 礼花弹》(GB 19594—2015)进一步明确专业燃放类礼花弹产品的技术参数,对规范这一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最大程度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保障产品安全及环保等性能,促进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烟花爆竹 组合烟花》(GB 19593-2015)更清晰、明确地界定了组合烟花类产品的定义,结合出现的假、大、空等伪劣产品的现象,对筒体强度做出了较高要求,将有效促进产品安全与质量水平的提升;《烟花爆竹作业安全技术规程》(GB11652-2012)是烟花爆竹安全作业的重要管理标准,将安全管理工作各项指标量化考核,使烟花爆竹企业的软硬件规范落实到实处,对于流程、方法、以及条件都有统一的规范,从根本上改变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并为监管部门提供最好的监督依据,从而减少事故发生。
发挥标准的约束和引导作用
推进成果应用
烟花爆竹行业起源于手工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从业人员主要以农民工为主,整体素质偏低,标准化的意识淡薄,产能过剩、利益驱动严重导致恶性竞争越演越烈,偷工减料和违规生产时有发生。与此同时,产品的消费日益趋于高档性质的消费,老百姓对烟花爆竹的认知度越来越低。如何促进行业自律,加速行业的科学、安全、环保发展,规范行业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和消费秩序,需要大力推进烟花爆竹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约束力和科学引导作用。
所以,下一步,我们首先应该提升标准化意识,增强标准的认知度,做好标准的宣贯工作。以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核心,以24个省份的标委会委员和观察员为载体,建立一个专门的烟花爆竹标准宣贯专家团队,将宣贯任务量化到烟花爆竹19个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和重点消费省份,开通专门的标准宣贯网上课堂,制作标准宣贯手册,统一编写标准宣贯课件,做到生产环节的标准宣贯率达到100%,经营、运输、储存环节的标准宣贯率达到80%以上。面对广大的消费者制作专门的宣传画册,制作一批公益性的烟花爆竹燃放广告。
其次,随着烟花爆竹不断向主产区集中,建立行业的协同协作机制很有必要。这样就能实现信息共享、管理互动、要求统一、供需平衡、成果互通,有效减少非法生产的死角,剪断非法产品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流入市场的链条,互相联动、互相监督、互相协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效应,不断提高行业自觉按照标准生产和按照标准验收的意识,提升标准的执行到位率,让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应用发挥更大的效应,引导作用更加突出。
最后,加强监管是促进烟花爆竹标准化建设成果应用的有效手段。各地应根据需要,建立一支烟花爆竹技术、标准专家支撑队伍,培训一批专业化、技术型的监管队伍,调整监管模式,增加监管的频率,调动企业专业人员参与监管,建立主产区交叉监督检查机制,有效减少监管的死区和盲区,细化、量化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杜绝充当保护伞和形式主义的现象,最大限度地推进烟花爆竹标准化建设成果的应用。
(全国烟花爆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