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2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转续贷”为解小企业还款压力开新局

□ 江苏如东农村商业银行 邓素明

 

    长期以来,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企业经营的最大难题,随着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小微企业又普遍面临一个更现实的困难,这就是到期贷款还款资金来源的压力。

    据某农商银行抽样调查,该行所辖中小微客户到期贷款还款时需通过民间借贷过桥的比例高达60%以上。事实上,这一现状在全国也很普遍,由此也催生了一批专门从事过桥贷款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地下钱庄等民间借贷机构,这些民间借贷机构就像吸血虫一样吸附在中小微企业身上,其过桥贷款的利率低则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3至4倍,高则达10至20倍。他们通过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不断吸榨企业有限的流动资金和经营效益,进一步提高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使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尖锐。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减轻企业还款压力,各地政府纷纷设立了一些过桥贷款基金,但因条件苛刻也是杯水车薪。从银行方面来看,国内不少银行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品种和方式进行了创新,但这些贷款品种或因存在利率风险或因其他方面的产品缺陷,对缓解中小微企业的还款压力收效甚微。为此,银监会提出了鼓励银行业对生产经营正常、发展前景好、有市场、讲信用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采取全额或部分转贷,以破解中小微企业还款压力,这就是本文所指的转续贷。

    转续贷的现实意义

    转续贷是有别于转贷的概念,特指为缓解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的还款资金来源的压力,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不再要求先还后贷,而实行的是在结清利息的基础上全额转贷或部分转贷的贷款方式。

    能有利中小微企业合理调度流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企业就不需要为到期还贷囤积资金,从而可以极大地缓解企业流动资金调度的压力,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充分有效地提高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

    能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破解企业融资贵难题。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省却了企业去借类似高利贷性质的过桥贷款,从而摆脱了高利贷的盘剥,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是破解企业融资贵难题的有效途径。

    能有效挤压高利贷等非法金融的生存空间,净化金融生态环境。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大大减少了企业的过桥贷款,从而使得专门从事过桥贷款的民间高利贷等非法金融机构失去了市场和生存的空间,可以极大地净化金融生态环境。

    能增强客户对贷款银行的黏性,有利于培养客户的信用度和忠诚度。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将迫使客户减少多头贷款,从而使银行与客户的合作更紧密,有效化解合作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进而增强客户对贷款银行的黏性,有利于培养客户对贷款银行的信用度和忠诚度,便利银行的客户维护工作。

    能有效防范银行授信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减少了企业的过桥贷款,也减少了银行授信从业人员利用企业过桥贷款充当资金掮客的可能,从而可以起到防范银行授信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

    转续贷的不利因素

    可能放大银行的信用风险。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有可能给一些不明真相的社会阶层造成银行贷款只需付息不需还本的错觉,不利于培养“有借有还、要借不难”的信用环境,对银行其他的到期贷款形成倒逼机制,从而进一步放大银行的信用风险。

    可能不利于反映企业的真实贷款形态。对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实施转续贷,弱化了对企业的还款约束,进而弱化了对企业真实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判断,可能不利于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贷款形态。

    转续贷的策略选择

    基于上述对中小微企业转续贷的利弊分析,笔者建议对中小微企业转续贷工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审慎地开展,在策略的选择上应坚持以下几个条件:

    不宜实行全额转续贷。可以根据不同的企业实际,在还款30%至40%的基础上实行部分本金的转续贷,这样既能减轻企业的还款压力又有利于培育企业良性互动的还款意识,从而消除社会上对转续贷的不实传闻,最大限度地消除转续贷的负面因素。

    严格把关转续贷条件。实施转续贷的中小微企业应具备生产经营正常、市场前景好、信用度高、连续盈利等基本条件。同时,实施转续贷的中小微企业所有贷款宜归集在一家银行办理,其结算也应归集到贷款行办理,这样有利于贷款行监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金流向,避免本行续贷他行收贷的不利情况发生。

    进一步强化贷后检查。应加强对转续贷贷款的贷后检查,一旦发现风险隐患,应及时采取风险缓释措施或及时处置,以免延误风险处置时机,导致风险扩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