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交通条件日趋便利,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接收了大量外来人口,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同时,环境所面临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作为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的腹地,李桥镇始终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环境治理机制。
主要做法
(一)深化环境治理行动,展开 “三大攻坚战”
开展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夯实整治基础。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综合配套能力作为夯实整治基础的有效措施。一是开展城乡道路和电网改造;二是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推进重点路段环境治理;三是大力实施镇村绿化、亮化工程;四是控制环境污染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项目准入机制。
开展环境净化治乱行动,提升村级形象。针对当前村级环境卫生整治面临的问题,以整治“脏乱差”为切入点全面推进。
制定实施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出台《李桥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针对市容环境秩序、市场经营秩序、交通秩序、流动商贩以及生活垃圾清运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各方面任务和要求,并对镇主干道、村主街道、村庄出入口等重点路段和节点的整治标准进行明确规定。
样板示范带动,分类实施管理。制定《李桥镇村级环境整治样板街整治内容及标准》,采取点面结合策略,各村一把手负总责,以村内主要街道为重点,打造出一条“样板街”。通过示范带动,全面对连村路、街道、坑塘以及卫生死角等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
按照村级基础的不同,将环境卫生整洁达标的村庄作为文明榜样村,在全镇进行宣传并组织村干部参观学习;将环境卫生工作有亮点、有创新做法的村作为示范村庄,推动建设利民工程;将有商业街、集市的大村,采取村委会设立专职人员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针对环境问题较多的区域和问题村密切关注,采取定期联合执法、连片整治的方法进行系统治理。
建立整治台账,强化曝光整改。各村建立整治台账,将治理项目内容一一细化分解,责任落实。镇级负责督查曝光。将全镇村庄及主要公路、街道划片分区,采取巡查曝光制度,对各村存在的问题进行照相、存档,限期清理整治,未完成的在例会上曝光,直至清理后销账。
开展顽疾攻克行动,强化秩序管理。一是联合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推进执法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加强土地动态巡查管理,依法平稳拆除2014年度变更调查违法建设。二是推进安全生产“一村一档、一企一档、一户一档”和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一户一档九本账”工作。完成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基础信息采集及房屋违法出租问题调查摸底工作,尤其是流动人口重点区域,确保了信息采集的基本覆盖。
(二)创新管理机制,激发村级活力
成立一支队伍。成立“李桥镇环境综合执法科”,下设3个工作组,配备11名工作人员,配齐执法巡查车辆,将全镇按区域分片监管,实行分组巡查、分类处理、综合执法的工作原则,落实“定人、定车、定岗、定区域”责任制,实现环境管理全方位覆盖。
健全两套班子。健全村级环境综合治理领导班子和包村包片网格化管理队伍,层层落实监督管理责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网格化管理。村级(社区)实行两委干部包街(楼门),工作人员包户制度;镇级实行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制度和包村干部入户制度。
完善三项机制。首先是资金投入机制。全镇逐年提高环境综合整治财政预算,年均用于农村环境整治经费达3000多万元;做好镇村年度综合项目实施计划及预算,将环境整治工作与涉农项目整合,积极争取农委、水务、规划建设及环保等部门的项目配套资金支持。其次是管理考核机制。完善《李桥镇村级绩效考核奖励工作的意见》,实行“量化打分、综合考核、以奖代补”的工作考评和激励机制。细化《李桥镇村级环境建设工作考核奖励办法》,扎实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实行“日检查,月考核,季奖励,年总评”,将环境综合考评由“季考核年兑现”改变为“月考核季兑现”。新增“先进集体奖”“排名提升奖”“问题处罚项”。制定《流动人口管理考核制度》《安全生产监察员考核制度》及《环境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考核奖励办法》等多项绩效考核制度,统一纳入全镇目标管理考核,调动村级工作积极性。第三是督查问责机制。初步建立了“督查—曝光—问责”联动机制。定期组织镇人大代表开展专项视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镇监察科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每周到村督查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安排整改;镇环境建设中心根据区环境办反馈情况下发督查通报,对于不认真履行治理工作职责的,坚决实施责任倒查,及时按照规定进行问责并给予组织处理。
(三)群众广泛参与,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公众参与,广泛监督。在辖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禁止焚烧垃圾、垃圾分类及门前三包等教育宣传工作,下发了《致全体村民的一封信》,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治理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设立环境违法群众监督举报电话,建立举报人奖励制度;结合和谐文明家庭、文明村创建等活动,积极拓展载体,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切实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存在问题
李桥镇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农村缺乏统一的规划建设;二是环境整治和建设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三是环境整治存在若干薄弱地带;四是环境整治进展不平衡;五是思想认识和责任落实上还有差距。
解决对策
(一)科学规划,健全城乡环境建设规范
一是积极探索城乡结合地带农村建设管理规范。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较城区落后很多,要进一步探索出台可供管理操作的农村农宅、商业街等的建设管理规范。二是加强农村翻建、新建房屋的组织和规划,在规划建设上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严格按规划管理,加强规划监督,避免建新不拆旧,注重村庄面貌的整体协调。三是要完善重点村庄发展规划,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整体提升计划,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配套上趋向新镇、新村的建设要求,避免日后重复拆建,提高城镇化水平。
(二)镇村联合,攻克环境整治的重要节点
镇级要突出抓好保洁养护、垃圾分类及垃圾坑塘整治,特别是清理重点区域和道路两侧的低小散劣行业,规划统一站点,加大监管力度,进行规范管理,落实长效管理措施;进一步细化环境整治标准,对主要道路实行“一路一档”“一路一策”,抓紧集中整治,提升绿化美化水平;对主要铁路、高速路两侧及沿线增补绿化、粉刷,提升整体形象。村级对照“五化”目标,再找差距,再添措施,重点在推进深化和巩固提高上下功夫,做到整治一片,巩固一片;打造亮点,整治出一批示范小区、示范广场、示范出入口等示范项目,使亮点联结成片,提升整体效果;与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创建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达到村庄整体协调、美观。
(三)建管并重,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市政建设力度。将镇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城市管理体系,按照城市道路建设和管护要求,逐步对未修建排水、排污系统的重点村庄道路分类实施改造。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可按照人口的密集程度预先安排环卫基础设施投资和人员配额,提高垃圾收集清运与处理能力,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二是加强标准化精细管理。将30个村按环境综合评价分为3类,进行标准化管理。一类村为保持村,共15个,要达到长年保持,按照创建美丽乡村标准,实现“田园美、村庄美、人文美”的建设目标;二类村为提升村,共9个,要在原有基础上,按区镇环境建设标准,逐项落实本村的环境建设项目,逐月提升环境水平;三类村为重点村,共6个,要按照镇级标准,确定工作重点,逐步实现质的提升。
三是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在城镇秩序管理上,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城镇管理联合执法新机制。在成立综合执法队的基础上,新成立了行政综合执法领导小组,主管综治、安全工作的副职领导任组长,派出所所长任常务副组长,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员。下设办公室,并建立行政综合执法队,行政综合执法行动每周不少于1次。建立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动态综合管理和社会秩序联勤执法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人员检查监督机制和纪律约束机制,采取更加灵活的手段,凸显城镇管理的高压态势和威慑力。
四是强化督查问责。严格对村级主要领导的督查问责,不断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村委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规范化、法制化;对各村及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定期进行情况通报,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工作突出的部门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推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良性发展。
(四)以人为本,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
以人为本,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促进城乡环境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以“一户一档九本账”为基础,落实管理、教育和服务等措施,实现人口管理等级化,生活和经营场所管理规范化,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常态化,综合服务均等化。将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加强对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员、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建立健全衔接管控制度;重点开展矛盾纠纷和各类不安全隐患的排查处理工作;规范出租房屋管理,加大宣传教育,进一步调动出租房主的积极性。
(五)增强社会参与,建设村级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环境长效管理制度。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上,建立并逐步完善村庄环境整治管理制度。在环境卫生宣传和督查上,设置专(兼)职环保宣传员和监督员,明确职责、权利、义务,并给予一定的环保工作经费。在资金筹措保障上,确保镇村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通过整合项目、强化政策扶持等办法,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强化经费保障。
二是树立群众主体观念,强化企业联建责任。各村要充分发动村民自治作用,在村庄环境整治中进一步规范《卫生公约》等村规民约,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承租人(户)、个体商户及企业的门前三包等,提升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社会参与度。
三是加强正面的舆论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和健康知识宣传普及,积极引导村民和流动人口转变观念,切实维护村庄环境整治的成果;树立和推广典型,对在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工作经验、工作成效、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在全镇营造“思变、在变、要变”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