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引导人才向基层社一线流动

□ 邹苇航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基础和前沿阵地,为农服务宗旨要靠基层社体现,各项任务要靠基层社落实。近年来,尽管基层社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但目前基层社干部职工年龄普遍老化、专业知识陈旧、技能人才匮乏的状况并没有根本转变,很不适应供销合作社发展农村现代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要求。基层社人才引不来、用不好、留不住等问题,仍是制约基层社发展的瓶颈。

    引导和推进人才向基层社一线流动,需要重点把握以下重点:一是以更新人才观念为关键,实现人才由基层社单向需求向系统上下多方促动转变。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基层社“单枪匹马”努力,要做到既能把人才“引得进”又能把人才“留得住”,是非常困难的。破解基层社一线人才发展之困,关键在于更新观念,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一方面,创新引进人才的途径,引导全系统从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推进人才向基层流动的大格局。要推动基层社立足当前传统经营业务转型升级和长远事业发展需要,积极推动基层社由对人才的单向需求向全系统各层面的多方促动转变,努力构建推动人才向基层社一线流动的全方位、立体式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创造留住人才的环境,积极搭建人才创业创新平台,提供各种进修深造和实际锻炼的机会,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人才在基层一线享有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社会的成就感。二是以完善人才政策为支撑,加大对基层社一线工作的支持力度。要从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方面,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人才向基层社一线倾斜的政策措施。要为基层社吸引和留住人才营造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对在基层社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补贴和职称、职务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等限制,在编制、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实行倾斜,疏通各类人才之间的流动渠道,推动人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互贯通。要利用党和政府实施的“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等重点专项,造就一大批基层社需要的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和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刚性制约,通过智力引进、人才创业、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实现高层次人才向基层社柔性流动。三是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导向,建立有利基层社引才聚才的运作模式。要以产业为平台向基层社引才聚才,通过基层社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场,鼓励人才创造更大业绩。要以项目为依托向基层社引才聚才,通过引进适合基层社发展业态需要的优势项目,实行“项目+人才”的揽才模式,促进优秀人才与基层社发展项目对接,使人才在基层一线有干事创业的舞台。要以市场为载体向基层社引才聚才,通过引入人才市场、人才经纪等中介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开展人才引进、人才培训、人才认证和集约型社会招聘、联合型社会招聘、个性化选聘等活动,更加高效、专业地为基层社引进人才。四是以培养激活乡土人才为重点,健全基层社人才培育开发机制。要发挥基层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从乡土乡情入手,采取措施,激励从本乡本土成长的人才投身供销合作事业,开展为农服务。要加大培训的力度,通过委派培训、学习考察、继续深造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培训,加快培育基层社急需的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避免引进人才“水土不服”问题。要大力发展教育,重点扶持全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优势学科,促使人才资源向农村特色产业和基层社主营业务有效集聚,积极引进一线急需人才,引导人才自愿向基层流动。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