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发展血脉,只有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特别在农村地区,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互联网+”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更是一片广阔的“蓝海”。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业态。虽然它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却以透明度高、参与度高、成本低廉、操作便捷等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参与,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也逐步颠覆着传统农村金融服务的交易结构和交易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河南省农信社金融服务的尝试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通过加快金融创新,该省农信社积极发展普惠金融,将金融“雨露”洒向“三农”及小微企业,开辟了便农、助农、惠农新天地。
便农:加快电子银行建设步伐,构建全天候便捷化服务体系。
开通网上银行服务,打造农民群众的“贴身银行”。河南省农信社网上银行是集个人网银、企业网银等电子金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具有账户查询、转账汇款、基础理财、网上购物、自助缴费、代发工资等多种功能。在内部成功试运行的基础上,2013年底该省农信社网上银行正式面向客户开通,目前该省142家县级行社全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发展客户数107.38万户,今年前10个月交易笔数1245万笔,交易金额7506亿元。网上银行以其方便快捷、实时到账、费用减免的优势,吸引了广大农户、涉农企业和集团客户等大量客户群体,促进了网上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现代金融带来的贴身服务。
成功上线手机银行,打造掌上金融服务平台。河南省农信社手机银行于2014年上线运行,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开启了移动支付新时代。手机银行上线运行一年来,受到广大客户,特别是农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的青睐,2014年6月荣获“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度科技发展二等奖”。目前该省142家县级行社全部对外开办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客户数150万户,今年前10个月交易笔数1956万笔,交易金额1481亿元,已成为老百姓信赖的“移动银行”“掌上银行”“随身银行”。
助农:创新电子渠道服务模式,实现自助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
加大自助服务机具布设力度,着力向农村地区倾斜。目前河南省农信社自助设备数量达到6730台,占该省金融机构布放总量的13.15%,位居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其中布放在农村地区的自助设备有5216台,占布放总量的77.5%;POS终端数量达到98000台,占该省布放总量的12.40%,位居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一位,其中布放在农村地区的有71344台,占布放总量的72.8%。
推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实现行政村应布尽布。在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行政村,河南省农信社积极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积极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各项支农补贴资金的支取、日常小额现金支取、银行卡余额查询等基本金融需求,构建起支农、惠农、便农的“支付绿色通道”,目前该省农信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35934个,占该省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总量的45.15%,位居该省第一位,乡镇覆盖率100%,行政村覆盖率75.04%。
惠农:对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推出多功能普惠金融特色产品。
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打造民生金融服务平台。河南省农信社与省人社厅合作发行集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社会保险费缴纳、社会保险关系转移、公共就业服务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社保卡,该省有1117万人受益;与河南省卫生计生委联合发行集自助挂号、缴费、查询电子病历等功能的居民健康卡34万张,切实为城乡居民提供便利高效的民生金融服务。
“快贷通福农卡”有效缓解贷款难、慢、贵问题。“金燕快贷通福农卡”是河南省农信社将“快贷通小额农贷”业务与“金燕福农卡”产品相结合开发出的新型涉农银行卡产品,不仅具有金燕普通卡的功能,还具有“福农”产品特色功能。此卡通过“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实现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有效满足了生产经营性农户、涉农小微企业主“短、频、快”的小额融资需求,实现了涉农小额贷款便利化的创新突破。目前河南省农信社已发行“金燕快贷通福农卡”46万张。
金燕卡“四免”优惠措施为农民带来实惠。自金燕卡发行以来,河南省农信社始终对“金燕卡”客户实行“四免”优惠政策,即免开卡费、免年费、免小额账户管理费、免系统内通存通兑手续费,为广大“金燕卡”用卡客户,特别是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实惠。据统计,金燕卡自发行以来减免各项服务手续费40.78亿元,河南省农信社把此项优惠政策作为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让利于民。
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
客户接受程度低,制约推广应用。农村金融机构客户群体主要是农村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认知程度低、接受程度慢。
同时,由于受传统消费习惯影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现金仍然是农村地区主要的支付手段,客观上制约了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行业监管滞后,存在潜在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法律约束,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范,整个行业面临诸多政策和法律风险。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受众面广、传播性强,其风险较传统金融风险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范,如处置不当极易引起连锁反应,甚至出现系统性风险。
缺乏政策支持,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薄弱。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基础比较薄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金融机构在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布设金融基础设施,前期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较大,但收益见效较慢,目前河南省还未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扶持政策和奖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互联网背景下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互联网金融情势下,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增强农民群众认知能力和接受意识。建议有关部门及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金融机构配合,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金融广告宣传,打造全省公益性的宣传平台,提高农村群众的认知程度和安全防范意识。
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建立联合防范机制。互联网金融参与度高、影响面广,且风险较大,必须加强监管,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出台互联网金融监管法规,明确监管主体,落实监管责任,使其在有效监管下健康发展。同时,建立联防协作机制,公安、工信、人行、监管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畅通案情线索渠道,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快速反应,有效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行为。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关奖励措施。互联网金融具有交易成本低、覆盖范围广、服务效率高等优势,与发展普惠金融高度契合,建议政府出台“互联网+金融”相关扶持政策,设置专项资金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推广互联网金融进行奖励,鼓励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同时,完善对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的补贴政策,适当提高对自助设备和服务终端的补贴标准,减轻金融机构运营成本压力,增强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信心。
自觉增强责任意识,加快互联网金融建设。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推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发展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河南省农信社将全面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高度重视电子渠道的业务支撑作用,不断拓展便民金融服务渠道,推动银行传统业务与互联网金融深度整合。一是加快建设微信银行、积分管理系统平台,积极开展商圈建设,探索电子商城实现模式,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电子银行体系;二是积极探索社区银行建设,借助手机银行和社区银行系统平台,形成以商圈建设为核心,将商户、客户、农信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区银行体系,促进全省农信社转型升级;三是推进电话银行系统建设,完善客户服务体系,推动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四是推动电子银行平台建设,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各电子渠道的联动,通过电子银行平台数据分析,细分客户群体和市场,推出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互联网+”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