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
让“金融夜校”点亮村寨
——记贵州荔波农村商业银行甲良支行行长潘永恶
□ 本报记者 李 博 通讯员 何金池 文/图

图为潘永恶(左一)在山江村生态农业合作社查看荔波农商银行 精准扶贫支持的泥鳅养殖。
图为潘永恶向当地村民们宣讲金融知识。
图为潘永恶在“金融夜校”上向山江村民们授课。

 

人物档案

    潘永恶,男,水族,中共党员,31岁,2006年7月进入贵州省荔波县农村信用社工作,现任荔波农商银行甲良支行行长。2013年开始,为传播金融知识和信用社业务,他创新开办“金融夜校”,工作期间先后被评为 “优秀信贷员”“业务创新工作者”“黔南州五四优秀青年”“黔南州农信社十佳员工”“黔南州农信社首席金牌讲师”“贵州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我们创办‘金融夜校’不是图热闹,而是要真正普及金融知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我们农信人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如果要说经验,就是少抱怨,能吃苦耐劳,踏踏实实地做,‘干’字当头,干出实效。”

    “我是伙计,有事请找我。”这是潘永恶的口头禅。

    初识潘永恶,总会对他的名字产生疑惑。

    从一名驻守西藏的武警战士到农信社的信贷员,从一名曾被待岗学习的“后进生”到“贵州省劳动模范”,潘永恶说,或许正是名字中的这个“恶”,始终提醒他一定书写好人生中的“善”。

    金融夜校的“掌灯人”

    三年前,刚调到播尧信用社的潘永恶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资金被盗、被骗、被抢的案件时有发生。

    “不认识假币,不会输密码,不懂汇款和转账,不了解正确的贷款和理财途径……”潘永恶意识到了当地群众金融知识的匮乏。

    一次意外深深触动了潘永恶。

    地莪村一位老人在取款的路上不幸跌倒身亡。“如果老人知道村里有可以取款的‘惠农村村通’,就不会徒步到很远的网点取款了。”潘永恶着手尝试多种方法,让老百姓学习金融知识,了解农信社的服务。

    “刚开始,我尝试上街摆摊设点发放宣传单、上门走访发放资料、刷墙体广告、拉宣传标语……”潘永恶发现,呆板生硬的宣传方式,效果并不理想,群众对金融知识依旧似懂非懂、理解不透。

    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

    潘永恶下决心对专业的金融知识进行特殊“加工”,从基础金融知识、农信社的相关优惠政策、贷款办理流程、“信合村村通”终端机具的使用,到识别金融诈骗和电信诈骗、财富故事等,一句一句注解,编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教案。

    一切准备就续,2013年7月13日晚,他在农家院里举办了第一场金融知识宣讲课。

    “大家席地而坐,你问我答,场面很热闹。”村民们从来没上过这样的课,把陌生的金融知识和他们身边的小故事、小笑话结合在一起,潘永恶的首场金融知识宣传课效果出奇的好。

    “金融夜校”由此诞生。

    有了群众基础,潘永恶又开始琢磨创新。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多,他就把金融知识讲解词用水语、布依语等地方方言录下来,白天杠着喇叭到各个村组巡回播放,晚上在“金融夜校”和村民们现场互动。

    两年多以来,潘永恶共开课171场,覆盖8个乡镇,28个村,331个村民小组,惠及29000余人。

    700多个日夜的努力没有白费。2014年,在全辖经济下行的情况下,率先开展“金融夜校”的播尧信用社和甲良信用社存款分别增长2300万元和670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76%和203%,贷款面分别增长2.1个和2.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分别下降116万元和97万元。

    群众的金融理财意识、诚信意识全面提高。客户逐渐回流,办卡量、用卡量大幅增长……如今,“金融夜校”已在荔波开花结果,在黔南落地生根,并在贵州省全面推广。

    助农致富的“好伙计”

    “我是伙计,有事请找我。”这是潘永恶的口头禅。在潘永恶眼中“金融夜校”是个平台,除了借助这个平台宣传金融知识,带着村民找到致富的项目和方法是更加重要的任务。

    在播尧镇任信贷员时,潘永恶发现播尧镇地莪村水源好、地势平、土肥沃,于是动员沿河两岸农户建设大棚种植果蔬,带领群众到广西学习大棚种植技术,还把县农工局的果蔬专家请到村里指导。

    群众有了创业的激情。在农信社资金的支持下,仅2个月,地莪村就建起了连片600余亩果蔬种植基地,年产值达900万元以上,解决了附近村组300余人就业问题。

    受益于“金融夜校”上的致富知识,当地群众生产项目的投资成功率很高。两年多以来,潘永恶共联系畜牧局、农工局、供电局、道路交通局等有关部门,为群众规划养羊、养兔、养猪、养鱼、种植西红杮、太子参、烤烟、土豆等项目8个,信贷支持6000多万元,解决了近4000多人就近创业就业问题,申请贴息24万元。

    “既要让当地群众挣到钱,还要让在外务工的群众安心挣钱。”常年走村串户的潘永恶注意到了村里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

    在开展“金融夜校”的同时,每到一个村组,潘永恶都会留心统计下留守老人和儿童情况,组织员工探望照顾,定期为他们送去油盐等生活必需品,常常抽时间陪他们聊天。

    很快,潘永恶就接到了在外务工的村民们的感谢电话。

    “伙计,你就放心在外挣钱吧,我会帮你守好家的,记得回家过年就成。”潘永恶的话,让外出务工的伙计们感动不已。

    甲良镇丙外村定坝组村民潘凤雨,原来是个不良贷款户,还完贷款后要到浙江务工,他最放心不下的是80岁的母亲和2个读书的娃娃。

    “我想请你留意下我家。”听到潘凤雨的请求,潘永恶爽快地答应了。

    之后,潘永恶每个月都会给他家里打一次电话,下乡路过都会进去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俩人成了“好伙计”。

    久而久之,潘永恶时常会接到外出务工人员打来的电话:“伙计,先帮我拿200块给我小娃,发工资就还你。”

    两年以来,潘永恶和同事们共走访留守老人、儿童340余次,送去物资价值达万余元。

    “我们的工作是一个集体服务多个群体,我们的工作职责更多的是社会职责。”潘永恶常说:“它不是1加1等于2,如果工作不讲奉献,这样的冷漠创造出来的也只有冷漠。”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