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5年12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种植业面临结构调整问题

□ 罗其友 尤飞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人口压力的不断增大对种植业的区域布局提出了新考验;经济全球化、国际农产品的自由贸易对我国种植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提出了新挑战。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不仅对种植业本身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农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前我国种植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品种结构不平衡。结构性短缺与暂时性、相对性过剩并存:“粮、经、饲”大宗作物之间结构不平衡,油料、棉花等作物短缺且供给有继续下滑趋势,玉米存在相对的、暂时的过剩;油料作物中大豆缺口越来越大,其他品种食用油及油料进口也不断增加;苜蓿等优质高蛋白饲草供给不足等。

    (二)种植效益收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成为生产成本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同时受国际市场影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农产品价格受到“地板”和“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市场价格上升空间有限,种植效益收窄。

    (三)生产方式粗放。我国种植业发展依旧没有摆脱重数量增加轻品质提升、重物质投入轻技术创新、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老路子,当前种植结构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具有较大差距,优质产品少,大路货多,资源友好型、技术集约型生产方式尚未普遍采用。

    (四)市场竞争力弱。我国人多地少,资源密集型农产品竞争力弱,特别是粮食、油料、棉花、糖料等,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大宗农产品面临的国外进口冲击强度不断增大。技术密集型、优势品种生产推广尚未跟上。

    未来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总体方向应该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本目标,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升级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产业升级相匹配、资源环境相协调“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稻、麦、薯、杂(粮)、豆”多元并举粮食供给结构,积极恢复油料种植,稳定棉、糖供应,均衡发展蔬菜等经济作物,推广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耕作模式,提升种植效益、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具体而言,应着力优化“四个结构”。

    (一)构建粮食安全、均衡发展的作物结构。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础上,坚决保住水稻、小麦等口粮生产,确保8亿亩的口粮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棉花生产,优化布局,强化基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稳定增加油料供给,重点抓好油菜、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生产。巩固发展蔬菜等园艺作物生产,促进蔬菜生产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提高单产、提升质量效益转变。充分挖掘饲草料生产潜力,积极发展饲料粮食种植。拓展优质牧草发展空间,合理利用“四荒地”、退耕地、南方草山草坡和冬闲田,种植优质牧草,加快建设人工草地,加快研发适合南方山区、丘陵地区的牧草收割机械。

    (二)构建满足市场、适应竞争的品种结构。适度调减普通食用小麦品种,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因地制宜加快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加快推广“双低”油菜、专用花生、高油大豆等新品种,提高油料种植效益;集成推广一批丰产高糖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提高甘蔗单产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因地制宜推广转基因抗虫棉和优质杂交棉品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土地产出率;积极扩大杂粮、薯类等其他作物生产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巩固提升南菜北运冬季瓜菜生产能力,发展西部特色高原蔬菜,保证区域和季节均衡供应。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三)构建生态协调、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东北地区要提升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在地下水开采较重的三江平原地区合理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加强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技术推广,与水库和灌渠建设相配套,改井灌为渠灌,保护地下水资源;华北地区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适度调减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的小麦种植,选育推广耐旱节水作物。长江中下游地区要稳定粮油生产能力,退减重金属重度污染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发展棉麻、花卉等非食用农产品;调整重金属中轻度污染区水稻种植、发展低积累品种作物和豆科牧草等培肥地力作物种植;华南地区要巩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水稻、甘蔗、蔬菜面积和大宗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热带水果产业。

    (四)构建用养结合、合理轮作的耕作结构。加快推广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种植方式,逐步建立起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轮作、套(间)作及保护性生产模式。控制玉米等禾本科粮食作物规模,扩大大豆、花生、杂豆、苜蓿等豆科作物面积,稳定油菜、适度扩大马铃薯等作物生产,建立合理轮作的耕作制度,发挥豆科作物的养地功能。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