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件军大衣

□ 江苏姜堰农村商业银行 姚慕珺

 

    天气渐冷,又到了穿大衣的时节,现在大街上很少见到穿军大衣的人了,但在二十年前我外出求学的那个年代,正是军大衣,在求学路上陪伴着我。

    我的学校坐落在南京郊区的炮台山上,冬天很冷,上完晚自习已是十点钟,走回宿舍的时候,经过半山腰的风口处,刺骨的寒冷让我总是不停地发抖。大一下学期,爸爸的一位朋友写信叫我有空去拿一件军大衣,当时我异常兴奋。

    去部队取大衣的情形我现在还记得,从长江大桥的南堡处下,走下约三层的楼梯,再穿过一个小公园,便来到了部队的营房。那位兵大哥在办公室里等我,见了面一阵嘘寒问暖,让我很是感动,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他还带我四处转了转,让我第一次亲身感受了神秘的部队营房。后来,他把大衣给了我,还送我上了公交车,在车上,我紧紧抱着大衣,虽然是洗干净的旧衣服,我还是感觉到很贴心、很温暖。打那儿以后,我天天穿着它,再冷的天也不觉得冷了。

    工作后,在一本机关通讯录上看到了当年送我军大衣的兵大哥的名字,联系上他并想邀请他吃顿饭,他拒绝了,他说有我的一句“谢谢”就足够了。

    其实,兵大哥并不知道当年的我,对于一件保暖工具的渴望。一周只舍得吃一顿荤菜:一块大排或一个鸡腿,然后每天中午喝一点免费的荤汤,晚上实在冷饿得不行就到学校大门口吃一个两毛钱的烤红薯,有了他送我的这件军大衣,省下不少应对寒冷和饥饿的费用。

    我在离校的前一天晚上,将那件给了我无比温暖的军大衣郑重地送给了一位老乡,他后来毕业后又传给了下一届的老乡。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时还会不止一次提到它,女儿早已听到耳朵生茧,总是笑我们矫情。可是,年幼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当年炮台山上的冷风有多冷,更不会理解那时家贫的父辈在外求学的艰辛。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再有十多年,我也步入中老年期了,那时,对那一段求学经历,又是哪种心境呢?

    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对军大衣的那种特殊情感,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不会变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